黄一鹤是春节联欢晚会这一节目类型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电视文艺迎来春天的前行者。
电视晚会,是中国向电视文化贡献的独特文艺类型。关注者谈及晚会,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春晚,而提到春晚,绕不开的就是黄一鹤了。作为央视春晚的同龄人,笔者在研究娱乐综艺的时候,也常会抚今追昔,感叹20世纪80年代初春晚横空出世的天时地利人和,更加赞叹黄一鹤等人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敢于创新的巨大勇气。
春晚从诞生至今,不仅是老百姓大年三十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36年来,春晚既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探路者角色,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不少政策都在春晚节目编排上得到体现;在大众层面,春晚成了万众瞩目的造星平台,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张明敏、费翔等人在春晚舞台上鲤鱼跃龙门,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书写者之一。
实际上,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很多看上去约定俗成的道理也未必能一下子就有社会层面的共识。就拿流行音乐来说,改革开放初期,尽管有港台歌曲和录音机的传入,但有人想听邓丽君的歌还得偷偷摸摸的。正如《甜蜜蜜》等电视剧所揭示的那样,虽然广受欢迎,但一直处于地下状态。
在这种环境下,办一台直播的春晚,其难度可想而知。黄一鹤的创新精神,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据其口述有四个妙招,“第一,搞实况现场直播;第二,搞有奖猜谜和电话点播;第三,设置节目主持人;第四,请中央领导出席。”
这样就没压力了吗?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现场观众对李谷一《乡恋》的呼声。这首歌,是作曲家张丕基1979年谱写的,由于动用了前些年被禁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乐器,旋即受到猛烈的批判和围攻。李谷一也因为在《乡恋》中新的演唱方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除了《乡恋》的奇迹,就是他在春晚上面创造性地推出小品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了。1983年春晚,王景愚的哑剧小品《吃鸡》大获成功,让黄一鹤意识到了观众对语言类节目的需求。于是,在1984年春晚上,他推出了陈佩斯、朱时茂这对反差明显的搭档的小品《吃面条》,亦庄亦谐、一正一反的表演,让春晚舞台诞生了第一代小品王,也使小品这种影视专业面试的考试项目成为与相声并列的节目形式。
小品之外,黄一鹤请到港台艺人张明敏、奚秀兰唱歌,请台湾的黄阿原做主持人。这种响应国家政策、满足观众需求的创新之举在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在他的坚持和勇气之下,才有了那首感动了大江南北、令无数人落泪的《我的中国心》。可以说现在春晚等不少综艺晚会,仍然在当初黄一鹤奠定的框架内运转。
创新,从来都与风险并行,具备勇气,才能将创新贯彻到底,“我喜欢创新,而且认为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面临的一个生存和发展的课题。”黄一鹤的这句话,在今日看来,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