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4月12日 星期

《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一)


《三字经》是传统蒙学的经典读本,在历史上经久不息,具有巨大的影响。《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大儒王应麟所作。《三字经》思想醇正,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是涵养德行的谆谆教导,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导图,更是励志劝学的杰出之作。

《三字经》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经史、诸子百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此,我们分三个方面浅析一下《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涵养志向,树立人格

“性相近,习相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的这一点。似乎不必去为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总的来说是一张白纸,在本性上不会有大的差异。但后天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人的经历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养成自己的性情和爱好。“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邻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这个道理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专门指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认为选择仁爱的邻居才是明智之举。宋代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注之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就是说,不仅要择邻里而居,而且还要择贤邻与仁邻而居,因为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这一思想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著称于世。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自我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将人学习个过程比喻为玉的琢磨过程,人也是如此。人只有经过不断刻苦的磨炼,通古达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怎样才算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大思想家孔子将人放置于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因此他提出了人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重视孝悌之道,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点。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发生了孝悌观念,才会体验到一种最纯真、温煦、亲切的感情,唯有这种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并推广到社会。也就有了后代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等。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让孩子能从小培养理想的人格。(未完待续)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