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微信群中有人公开售卖安检查扣物品。根据截图显示,这些物品基本为大瓶的防晒喷雾,售卖者称来自机场、火车站,其中有一些箱子上明确标注了“北京南站”字样,同时卖家还提供《暂存危险物品通知书》来证明物品来源的可靠性。(据新华网)
有编号、有通知书,乃至事发后还有回收处置公司主动出来揽责——这好像回答了“我们被查扣的物品去哪儿了”这个困扰了不少人的历史性问题。不过,问题并没有点到为止。比如在一个“安检扣押货品”微信群内,贩售者发布了大量的防晒喷雾和补水喷雾,涵盖众多品牌。售卖者说,东西主要来自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和首都机场,已经出了暂存期,是没人要的二手物品,但保证东西都还在保质期内。
此事引发舆论哗然,然后是名为北京德安亿达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发出声明,在这个名为《关于我公司人员违规售卖待销毁物品的声明》中,该公司表示与北京部分火车站签署了协议,负责对进站旅客被查扣的各类违禁物品及限量携带物品进行专业的回收处置销毁。4月9号,公司核查发现仓库看管人员王某某私自拿取部分物品并对外售卖。公司已对该人私自拿取的物品进行了收缴,并对王某某进行了开除处理。
揪出了内鬼,故事却没有终结。几个疑问接踵而至:第一,“北京德安亿达”仅仅回应了“部分火车站”安检查扣品违规流出的悬疑,疑似机场的查扣品究竟是真是假?第二,“王某某”固然被开除处理,但事实上,除了微信群售卖,在闲鱼、58同城等二手平台,类似的“安检查扣品”照样存在。
更大的问题当然在于查扣与处置流程的公正与透明。比如查扣物品登记造册并监督去处了吗?比如回收公司对查扣物品可以自说自话吗?这一事件,暴露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贪欲。查扣品都明码标价二转手了,回收公司不知道、车站机场不知情?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相关方面没有笃定的解释,涉事企业也没有流程再造的意思。
乘客因为公共安全而让渡的私人物权,当被公共部门格外珍重并敬畏。就算要销毁,也该有个溯源体系;就算可回收,收益也该是个公益账、明白账——断不该成为少数瓜田李下者的“富矿”。车站机场的安检扣押物品最终如何处置?这个问题,当然应该是“谁扣押谁解释”。只是希望解释也好、作为也罢,不能总是跟在舆情后面转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