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风景这边读好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4月23日 星期

书香沁沙澧 阅读润生活
编 者 按
活跃在河堤游园的阅读群体。
市图书馆的亲子阅读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当这个日子临近,社会各界对阅读的呼声就高涨起来。近年来,我市不断搭建完善全民阅读平台,培养全民阅读热情,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无数家庭品味着浓郁书香,体验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搭建阅读平台 培养阅读热情

4月20日上午,在市区马路街的新华书店,记者看到,无论是一楼的综合售书大厅,还是少年儿童大厅,前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少年儿童大厅,大多是家长领着孩子在看书或者选购图书。

市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明显感觉到书店看书、买书的人多了,这与国家提倡的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密不可分。

在郾城区黄河广场西南角的智慧书屋内,大人和孩子们都在翻阅着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杂志。虽然地处闹市街头,但这里没有大声喧哗,只有阅读的认真和快乐。

4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图书馆。在一楼大厅的亲子阅读室内,许多家长手拿绘本,轻声地给三四岁的孩子讲书中的故事。

有几位读者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因为他们喜欢读书,基本上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一会儿,要么是午后,要么是晚上睡觉前,平均每月能读完一本书。

市图书馆副馆长马玲向记者介绍,新图书馆正式开馆以来,到图书馆阅读和借阅的人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图书馆也经常搞一些阅读活动,吸引读者参与,增强大家读书的兴趣。

据了解,为了培养全民阅读兴趣和习惯,引领读书学习风尚,我市加强建设阅读平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我市制定了全民阅读指标体系和《漯河市全民阅读活动实施方案》,涵盖各县区、各单位开展的300多项全民阅读子活动。搭建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移动阅读服务平台。

我市还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各级公共图书馆提档升级。加快全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逐步达到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按照统一业务平台、统一编目规则、统一服务标准的要求,对县区、乡镇、社区、学校图书室进行全方位整合,纳入到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市民可“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在全省率先建成图书馆四级网络互联互通。目前,我市已在主城区建成1个中心馆、3区总馆、16个分馆、50个流动图书服务点为一体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全市已建成职工书屋近300家,各县区在社区设置的智慧书屋也相继投入使用。

我市作为“字圣”故里,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除了开展“清明祭先贤 全城诵经典”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的端午、“六一”前,全市都要举行一次“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万名儿童集中诵读活动。在春节期间开展“过大年、谢父母”感恩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把经典诵读融入“我们的节日”活动中,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

□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实习生 李博昊

阅读活动多 处处书声朗

书画交流、品茶赏香、吟诗作赋、影视鉴赏、剧本创作、名家讲堂、文学品读……漯河日报社组织的水韵沙澧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次沙澧大讲堂,邀请省内外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做公益讲座,在推荐好书,分享读书经验和阅读体会的同时,开展以家庭教育、阅读人生、人文历史、热点关注为内容的公益讲座,带动更多人读好书、好读书、写好文、创精品,营造书香漯河氛围,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

经常参加水韵沙澧读书会市民周福玲深有感触地说,报社打造的这个阅读、分享、交流平台,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倡导读书之风,营造书香氛围,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学习平台。

水韵沙澧读书会自2015年3月份开始举办以来,已举办各类活动二十多期,为我市的文明城市建设增添了光彩,受到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关注与支持,已被纳入“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活动系列,成为我市群众文化读书活动的一个品牌。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4月19日上午10时,郾城区文化馆二楼综合室内,正在进行着漯河市国学读书会《论语》诵读活动,来自附近的社区居民手捧《论语》,在朗声诵读。

52岁的殷淑平家住黄河广场附近,平时就喜欢读书的她听说有国学阅读会,她随即报了名。如今,她在这里已经读了近十天。殷淑平说,学习与不学习感觉不一样。经常学习,感觉自己内心很丰盈,能领悟很多道理,更加心平气和了,对生活的认识也更加从容淡然了。

4月21上午9时许,在市区五一路北段的一栋临街住宅楼上,一场以“人间四月 读‘享’春天”的读书分享交流会正在进行。

这是一个家庭式的公益读书分享交流活动,面积虽然不大,但室内除了摆满书的书架就是书桌,书香氛围深厚。十多名热爱读书的孩子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交流如何读书,一起分享买的新书,一起朗读佳作名篇,一起探讨写作之道,场面热烈,掌声不时响起。

像这样的大众读书活动,目前在我市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现象,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街头、河堤、游园、家庭,到处可见相约读书者的身影。他们中有全家参与的,有朋友互相推荐的,也有素不相识却因书结缘的,在同一爱好中,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在日常活动中,我市把营造浓厚诵读氛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做到“经典上墙”,利用阅报栏、黑板报、墙报登载经典选萃,在教室走廊、橱窗张贴通俗易懂的古诗文及名言警句。现在,经典诵读活动已拓展到家庭、机关、企业、社区和村镇,通过“一带六亲子共读”活动、“党政干部古诗词朗诵表演会”“经典文化进家庭展演”等多种形式,扩大诵读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带动全社会形成了诵读经典、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

阅读陪伴生活 随时随地“充电”

点杯咖啡,捧本喜欢的书,伴着舒缓的音乐,让时间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让心灵在浓浓书香里细细温润……这样的场景在市区的书店、西餐厅等公共场所已成平常事,成为街头一抹靓丽风景线。市民体验着读书的乐趣、品味着浓郁的书香,阅读正在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相比纸质书籍,电子阅读如今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起床之后习惯性地打开微信,浏览一下朋友圈的信息;中午吃饭时,用“听书”软件,听一段评书;坐公交车时,边听音乐边看漯河日报社“漯河发布”APP推送的新闻……在获取信息的阅读渠道方面,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改变着不同年龄层读者的阅读习惯。“读屏时代”,无论是公交上,还是马路边、商场里,抑或是更加传统的“读书场合”如图书馆,到处都能看到聚精会神于眼前方寸屏幕的“低头一族”。相较于传统的捧一本纸书翻阅品味的方式,这种更加快捷、更加碎片式的阅读,也正在悄然成为趋势。

“虽然现在读纸质书的机会少了,但我订阅了许多微信公众号,涉猎内容更加广泛,学到的东西更多。”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先生说。

市民阅读模式的改变,不仅让书店经营者寻求改变,图书馆也在不断改进。

“单纯依靠纸质书的补充,无法彻底改变农村和偏远地区阅读资源缺乏的现状。而与纸质书相比,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24小时为用户提供阅读内容。所以,电子书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马玲说,为了适应数字阅读的大形势,图书馆不仅引进了电子阅读的浏览器,而且还购买了电子图书。2000多册电子图书每月都有更新。读者只需要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都可以打开阅读。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