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所有电影中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题材,却始终“难产”,那么,拍摄体育电影到底难在哪儿?
技术难
一方面是技术难,拍摄体育电影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更高。同时体育竞技类电影需要记录运动过程,对技术有着很高要求。比如,对于《夺金》团队来说,乒乓球表现空间狭窄,又要写实,想要拍得出彩非常考验技术。对此,剧组反复设计,光是一场乒乓球比赛拍摄时长就多达20多个小时,给后期制作带来很大工作量。
剧本难
不少电影人都曾表示,拍摄体育类影片,最难的还是剧本。陈可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女排》的剧本弄了两年时间,挑了很多的细节,一直在筛选。拍摄影片《李娜》也是一样,2018年的温布尔登球场,陈可辛和吴君如结伴而来,为时隔四年重返赛场的李娜加油,更是为筹备了四年的电影采风。
选角难
相比其他类型的影片,专业性更高的体育竞技类影片选角困难重重。
“现在,个子高的演员其实不多,我们找了一批演员,做过很多排球训练,后来觉得效果不好。”陈可辛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女排》应该还是会更倾向于找专业运动员出演。
在《夺金》制片人刘军看来,体育题材一直是国产影视作品的软肋,需要演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甚至要达到或接近专业运动员的水准。
训练难
为了让《夺金》演员的演出足够专业,所有演员在开机前先到北京体育大学和专业的运动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封闭训练了3个月,平均每天要练8个小时的球。
放眼其他国家,《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不仅通过增重减重演绎了男主角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还和他片中的女儿进行了为期一年左右的摔跤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