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的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最初说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昔日的“吴下阿蒙”,何以脱胎换骨?
吕蒙出道虽然很早,却是一个莽撞少年。十几岁时,他瞒着家人跟随姐夫邓当出征讨贼。邓当部下的一个官员见他年幼,就当众羞辱起来,结果竟被吕蒙举刀杀死。
建安十三年,孙权出兵讨伐黄祖。吕蒙随军出征,统率前锋部队,与黄祖部下都督陈就大战,并斩杀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吓得弃城而逃。同年,吕蒙又随同周瑜等人在赤壁大破曹操,并献计在夷陵击败曹军,攻占南郡,平定荆州。吕蒙因功被任命为偏将军,领寻阳令。
但是,孙权对吕蒙等青年将领只知打仗、不注重学习很不以为然。他对吕蒙等人说:你们如今身居要职、掌握重权,应该通过读书学习来提升自己。吕蒙回答:军中的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来读书。孙权说:我又不是要你们去做学问、当博士,只不过是要你们多少了解一些历史罢了。你们难道比我还忙?我就通过读书大有收益。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却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
见此情形,吕蒙便开始潜心读书。从《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史记》《汉书》等读起,竟然一发而不可收,读的书甚至超过了一些儒生学者。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死,鲁肃接替他的职务。上任途中,鲁肃顺道去拜访吕蒙。酒席之间,吕蒙询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敷衍道:“临时施宜。”不料,吕蒙对此并不认同,反而提出了几条应对计策。鲁肃听后大为叹服:“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答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不仅潜心学习,而且有意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孙权赞其“长而益进”,有“国士”之风。在同刘备争夺荆州的过程中,吕蒙更是出奇兵、用奇计,兵不血刃,一举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担心两面受敌,被迫向孙权求和,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由此,吕蒙从一员战将成长为统领一方的大帅。鲁肃去世后,更是代替鲁肃镇守陆口,同关羽对峙。
关羽是刘备麾下的第一猛将,不仅武功了得,而且深通谋略。对此,吕蒙是非常清楚的。他曾感叹:“斯人(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但同时,又对关羽的弱点看得很清楚:“然性颇自负,好凌人。”在后来同关羽的对抗中,吕蒙正是利用了这处弱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北伐,攻打樊城。关羽担心吕蒙会趁机抄他的后路,因此在公安和南郡安排了大量部队驻守。吕蒙向孙权建议,以治病为由,将自己召回建业。见此情形,关羽便将防备东吴的军队悉数调往襄樊前线。谁知,吕蒙悄悄赶往寻阳,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向江陵进发,一举攻下关羽控制的荆州地区。在曹魏和东吴军队的夹击下,关羽军队溃散,关羽也为吕蒙部队所擒杀。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