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瑞典艺术家奥斯卡试图在纸上画出几个立方体排列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结果等他画完之后竟有点懵:眼前的这张图片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存在”。
这个“不可能图形”,后来被称为“彭罗斯三角”——指一个只存在于二维平面、却不可能在现实客观世界存在的奇妙图形。
为什么这个图形没有被命名为“奥斯卡三角”,最终却成为“彭罗斯三角”呢?这是因为在1954年,数学家罗杰·彭罗斯在参加了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的一次演讲后,被他所描绘的这种“打破空间规律”的图形深深吸引,于是与自己的父亲、英国精神病学家莱昂内尔·彭罗斯一起,写了一篇题为《不可能的物体:一种特殊的视觉幻觉》的小论文,并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杂志上》,介绍这个神奇的“不可能图形”,并更进一步描绘出了“彭罗斯阶梯”。从此以后,这种三角形就被称为“彭罗斯三角”了。
其实有无数艺术家、数学家都痴迷于这个“不可能图形”。2010年,导演诺兰曾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展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彭罗斯阶梯”——一个在现实世界无法搭建的阶梯,特点就是无限循环,只要走上去就永远无法走到最高处。
一个经典的《纪念碑谷》手机游戏也是基于“不可能图形”来设计的,里面有许多神奇的楼梯。玩家通过转动建筑、启动机关等方式改变空间,让主角最终到达终点。
除了虚拟的“彭罗斯三角”,西班牙的一家设计工作室设计的一款极简主义风格的花瓶“90o vase”,也借鉴了“彭罗斯三角”。它看上去只是一个白色的框架,能插进一枝花或叶。但当你从某个角度看这个花瓶时,竟可以发现花枝插在一个“彭罗斯三角”里。
不能不说,这些“彭罗斯三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乐趣。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