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5月10日 星期

广告代言:李白苏轼也干过
李白为兰陵美酒写诗《客中行》,苏轼带头推广吃猪肉作《猪肉颂》
《相马图》
《文君当垆》图
绍兴有一座石拱桥名叫“题扇桥”,传说是王羲之为老妇人题扇之处。
绘画作品上的郑板桥形象。
据《厦门晚报》

如今,名人、明星代言广告屡见不鲜。您知道吗?古代也存在名人代言的事儿,而且名人代言各有千秋,别具一格。单看唐宋时不少名人留下来的诗作,在今天看来都属于“商业软广告”,比如李白的《客中行》和苏轼的《猪肉颂》等作品。

古人做广告,讲究的是真、雅、趣,文化品位很高,技术含量并不落后于今人。在被各种商业气息浓重的商业广告包围的今天,回过头回味一下古人那些纯朴的广告营销手法,也不失为一次美的熏陶和享受。

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寒具诗

苏轼

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猪肉颂

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唐宋 流行“广告诗文”

苏轼推广吃猪肉,写《猪肉颂》

唐宋时期,商业活动中利用名人效应现象突出,请名人为商品吟诗作赋,成为一种潮流。

当时不少名人留下来的诗作,在今天看来都属于“软文广告”。著名诗人李白的《客中行》,就是专为兰陵(今山东临沂境内)出产的一种酒而写的。

大文豪苏东坡大概是古代名人中写“软广告”最有影响的一位。当年海南儋州有一位老妇人制作的环饼,时称“寒具”,非常好吃,生意却不好。苏东坡写了《寒具诗》后,她的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有学者认为,《寒具诗》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广告诗”。

被贬黄州时,苏东坡生活相当清苦。那时当地人不太喜欢吃猪肉,肉价很便宜,苏东坡视之为美食,不仅带头吃猪肉,还大力推广吃猪肉的好处和做法,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

春秋战国 伯乐开“名人站台”先河

孙阳相马“一旦而马价十倍”,获“一朝之贾”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名人广告,著名的“伯乐相马”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名人促销行为。伯乐姓孙名阳,是当年的相马名人,擅长辨识马的优劣。伯乐是大家对他的习惯叫法,其事迹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籍里均有记述。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卖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他的马却无人问津。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希望伯乐能绕着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它一下,还要给伯乐一天的费用。伯乐答应了,真的来到集市,依言围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旦而马价十倍”,马不仅卖了,价格还暴涨十倍。

卖马人给伯乐的“一朝之贾”,可以说是为社会名人参与商业行为开了先河。

汉代 卓文君当过“促销女”

“文君当垆”是女明星站台的古代版

现代喜欢使用漂亮的女明星代言做广告,古代亦然。汉代餐饮业已很繁荣,街头酒店更是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当时的酒店经营者颇有创意,在店前面垒起高台,即所谓的“垆”,然后把大酒坛子放置于上,还让一名漂亮的女子站在旁边,以吸引人眼球。这样的女子在现代叫“促销女郎”。古代名声远播的大才女、大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也曾当过“促销女郎”。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与17岁的卓文君私奔后,在四川临邛盘了一家酒舍,开了个小酒店。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则站到店前的酒坛旁边揽生意,“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由此而来。

“文君当垆”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是古代女人参与商业活动的经典案例。现代流行的女星为某一品牌代言宣传,无非是“文君当垆”的现代版。

东晋 王羲之做“慈善广告”

为卖扇老妇题字扇子大卖

古代名人参与商业活动,并不都是商业行为,有时是一种慈善活动。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生前便曾利用自己的名家身份,免费为一位卖扇老妇人的扇子题字。

据说有一天,王羲之散步到绍兴城里的一座石桥上,见一位老妇人提着一篮竹扇在桥头叫卖,好久都不见有人来买。王羲之遂上前对老妇人说,如果在扇子上写上字,应该好卖些。老妇人同意了,王羲之便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五个字。王羲之告诉她,你就说这字是王右军写的,每把要价“百钱”。老妇人依言,扇子很快被抢购一空。

王右军是人们对王羲之的别称。这则故事叫“题扇赠老姥”,在绍兴广为流传。

明清 盛行名人题字促销

郑板桥开创书画交易新模式

明清时期,商家比较喜欢使用“名人题字”这种形式来促销、扩大影响,那时的名人广告就更多了。如当年已大有名气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家中张贴一则自己拟的“广告”,为自己的作品促销:“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不过,这在当时并不叫“广告”,而是雅称为“润格”,实为“价格表”,明码标价,索取报酬。古代文人多不屑谈钱,郑板桥的做法十分另类,但从商业广告角度来看,无疑开创了中国书画交易新模式。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