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11岁,但戚伯雄已经是一名经验颇丰的志愿者。夏天为高温作业的人群“送清凉”;冬天为贫困户“送温暖”;周末去福利院看望孩子、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贫困学生捐款,在河边宣传防溺水知识。他,一直行走在奉献的路上。5月18日,记者采访了戚伯雄和他的妈妈李华。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投身公益 奉献爱心
戚伯雄是辽河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初见时,他正在家里的小黑板上算着数学题。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小脸,笑起来略显羞涩。
戚伯雄的妈妈李华是个热心公益的人,她加入了很多爱心团队,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从戚伯雄三四岁起,李华每次参加公益活动都把儿子带在身边。所以,在戚伯雄的内心从小就种下了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从去年5月份开始,李华让儿子也加入了几个爱心团队,开始独立参加公益活动。这一年来,戚伯雄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30余次。经常到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和孤寡老人;给薛庄村一对孤儿兄弟捐赠生活和学习用品及300元现金;为临颍贫困大学生捐助学费100元;给河东李小学捐赠近500元的体育用品。今年1月份,参加下乡送温暖活动捐赠2件羽绒服;元宵节前夕,和同学一起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和老人送去电子灯笼和面包。今年“五一”假期,他和同学一起给环卫工人赠送水杯……在撒播爱心的道路上,经常能看到戚伯雄的身影。
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和过年长辈给的压岁钱,戚伯雄几乎都用来帮助别人。“我觉得把钱花到这些地方很有意义,看到福利院小朋友开心的笑脸,听到敬老院的老人夸我买的面包好吃,就觉得很有意义,比给自己买玩具更开心。”一脸稚嫩的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简单的想法时,显得非常珍贵也更加动人。
热心公益 众人称赞
坚持用爱心传递正能量,不仅能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对自己来说也很有意义。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接触不同的人群,帮助不同的人,让戚伯雄逐渐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独立向上的好少年。身边的人谈起他,都赞不绝口。
在老师眼里,戚伯雄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所学科目每次考试没有低于95分。此外,他还经常在学校帮助同学解答问题、复习功课。他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担任班干部,老师交代的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戚伯雄的老师常永娜告诉记者。
在长辈眼中,戚伯雄是一个体谅父母、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儿子在家非常孝顺,好吃的会让爸妈先吃。我家住五楼,跟他一起上楼时,都是他来提东西。”李华说,儿子会自己煎鸡蛋、煎牛扒,还能调馅、包饺子。他总是尽力帮父母做家务,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样样行。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孩子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在李华看来,不仅要让孩子在课堂和书本中获知美德的含义和要求,更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践行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些都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在学习方面,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李华每天和孩子同步学习,一起完成作业,一起预习第二天的课程,与孩子认真交流。所以,戚伯雄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勤于思考。坚持数学每日一练,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每晚睡觉前学习英语。养成了学习内容先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放学先写作业的好习惯。
学习之余,李华经常带儿子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如果家长经常帮助别人,孩子看在眼里,从小就会有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概念,并能在帮助别人中体会到快乐。我认为,培养孩子宽广的胸怀,润泽万物的大爱,并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公益活动,从实践和活动感悟人生。”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