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玲
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里讲了一个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低着头,小步快走的样子,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古时,在上级或长辈面前走路都要“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孔鲤答:“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孔鲤答:“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你不学礼仪,怎么会做人)?”“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便由此而出。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礼仪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今天,我们就简单谈一下何谓礼仪。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国人极为看重的做人准则。所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必须要知礼仪、懂礼仪、讲礼仪。
1.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2.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职级等。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4.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5.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所以,接下来的几期,栏目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相关的礼仪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
孙冬玲,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形象礼仪培训师、中国形象礼仪行业优秀青年专家、漯河市礼仪协会会长、漯河市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漯河市道德讲堂特聘讲师。
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