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流口水的《人生一串》第二季即将上线
对广大吃货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这不,第二顿来了!2018年夏季刷屏全网的现象级纪录片《人生一串》日前终于宣布将于7月10日正式回归。B站先行放出来的概念预告片就已经让不少粉丝口水泛滥了,毕竟第一季拿下豆瓣9.0分的漂亮战绩足以让大家“念念不忘”了。但同时也有网友表示担忧:从《舌尖》系列开始,美食节目一档接一档地推出,除了文案和题材的同质化之外,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口碑各异,所以问题来了:美食节目一下子这么多,你还“吃”得下吗?
A
美食节目众多阻碍你减肥
豆瓣评分大家都知道,上8分都难,所以9.0分的《人生一串》去年可谓成功得相当彻底了。作为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节目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与以往的美食节目动辄讲文化讲情怀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阳春白雪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时隔一年,第二季来了,《人生一串》官微日前官宣:定档7月10日,久等啦。据悉第二季将分为六集,每集时长30分钟,在延续真实和生活化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展现我们丰富多元的烧烤美食。
听着就很饿对吧?但也有网友在期待的同时表示美食吃多也会担心“消化不良”。毕竟“美食纪录片”这么一个听起来小众的类型节目,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炮而红到现在,七年的时间里观众早已经被“投喂”了一档接一档的美食纪录片,比如上个月才开播的《早餐中国》戳中大家乡愁,网友纷纷比拼家乡的特色早餐;再比如最近开播的《大叔小馆》《向往的生活》《我家那小子》等综艺,也纷纷以美食为题材或嫁接美食内容以增进节目效果。
“中国人一年吃掉2万亿元零食”,最近这个数据出炉让人震惊的同时,有网友还翻出了2014年的一档美食纪录片《中国人的零食》,瓜子、花生、小核桃、青梅、话梅、葡萄干……天啊,都是家乡的记忆、童年的味道呢!网友一边看节目一边抱怨:这是又在劝我放弃减肥吗?
B
同质化、商业化、跟风化……
美食节目,你还“吃”得下吗?
“从大城市到边疆小城的大江南北,第二季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有质的提升”,看到《人生一串》第二季这个宣传语时也有网友表示出一丝丝担忧:一提广度和深度有点儿害怕,希望不要走入“第二季”陷阱!其实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纯综艺,“美食”这个题材这几年有点儿“跟风上”,以至于在质量上也难免参差不齐。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作为央视的重点项目开播就“炸”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那一季节目的高水准和创新感使其收获9.4分的佳绩至今难以超越,同时也打开了这个领域的一扇大门,从此国内美食纪录片掀起了前赴后继的高潮,《新疆味道》《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小海鲜》《水果传》等电视美食纪录片相继涌现,《人生一串》《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潮汕》再到《早餐中国》,网生精品美食纪录片也频出爆款。但问题也同时出现了,“美食”这个题材很讨喜,毕竟美食谁不爱呢,但找到新颖的角度和拍摄手法却不是那么容易。毕竟自己超越自己都是艰难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能稳在8.5分,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换了团队,想另辟蹊径却出现滑铁卢,仅收获3.8分。尤其节目中的各种锅具器具喧宾夺主,让观众吐槽夹带广告私货。陈晓卿团队去年出品的《风味人间》走出新路子,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立足于全球的视角,成就了一个多元的“美食探索纪录片”,于是漂亮打出9.1分的高分。而今年的《早餐中国》7.8分虽说已经很不错,但观众渐渐开始不满于“文案和拍摄手法还是那个套路”。
所以说,美食节目不创新容易审美疲劳,盲目创新又会让观众觉得“没了初心”;只带你吃喝探店久了流于表面,但强行讲求深度又可能导致浮夸抒情;节目做出爆款当然意味着成功,但爆款一出又容易引起跟风和过于商业化……美食虽然好吃,但让人吃不腻却是不容易。
评头论足
后舌尖时代的美食节目
美食节目是一个技术活,重点不是怎么做,而在怎么拍。得益于现在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摄像设备和后期制作,高清长焦镜头、显微镜什么的,普通级别的摄影师也都能把一个普通菜品拍成艺术品,让人垂涎欲滴。美食节目是影像传播的好视角,它不只是为吃货而准备的,也不是什么厨师学堂,更不是家庭主妇的必修课。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美食节目就不再是服务性的,它具备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舌尖”主打的是“家”文化,你隔着屏幕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而是妈妈、是家乡的味道,是对大自然的礼赞,这里面有朴素的自然观,探讨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而“后舌尖”时代的美食节目不太一样。如果说《舌尖》系列是想让人回“家”,那么同是陈晓卿执导的《风味人间》就是在帮观众“寻根”,通过食物找到“来处”,实现文化和民族认同。《风味人间》里面,就通过中国家庭的土法腌火腿与国外现代化生产线靠数据做火腿做对比,强调美食背后的文化差异。
《人生一串》跳出了中国传统的“家”“国”和“农业”框架,在这里,“家族”“家乡”是一个远远的背景,是一个偶尔被想起的乌托邦,但当下的生活,是城市、是各种漂。夜间烧烤这种简单、粗糙,以肉为主,各种食材均是同一种料理法的生猛饮食,在“舌尖”或“寻味顺德”的创作者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查了一下,果然,《人生一串》是bilibili出品。这个节目属于“90后”,它是送给年轻人的“深夜食堂”,它不要精耕细作,不要等待四季雨水。烧烤摊是城市人群可以自由停留的户外空间,在这里,你或许才感觉自己是属于城市的,而那个即将要回去睡觉的房间,并不是家。也正因此,如今做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外游荡的“吃货”却变得越来越多了吧。
从央媒到地方媒体,现在都把美食类节目作为一个重要“支点”,借此撬动收视率。现在新的美食纪录片营销文案都用力过猛,这意味着,审美疲劳已经开始了。毕竟,吃太多会反胃,美食再美,也只是食物,它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