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5月31日 星期

扶贫基地瓜果香 现代农业助脱贫

王春林查看大棚内水果生长情况。
工作人员把采摘的油桃分拣装箱。

□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油桃大棚,一个个红红的油桃令人垂涎;葡萄架上,一串串似碧玉的葡萄挂满枝头;猕猴桃树,毛茸茸的果实煞是喜人;西瓜棚内,随处可见躲藏在瓜叶下圆圆的西瓜……走进漯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600亩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这个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最大的产业就业扶贫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经济作物,依托特色产业带领39家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果实喜获丰收

贫困户农户均受益

5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姬石镇政府所在地北约1公里的漯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远远望去,一座座大棚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谁也想不到,5年前这一大片土地差点撂荒。从我市一家单位退休的王春林听说后,与朋友来考察决定接手这片肥沃的土地,成立合作社组织,转型种植优质高产的绿色瓜果业。5年来,在王春林的辛苦经营下,以前几近荒芜的土地,如今变成了高产良田。

在油桃大棚区,记者看到,十几个大棚内,成熟的油桃红艳艳的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十多名工作人员把采摘的油桃集中到分拣区,进行分级装箱后,由等候多时的车辆拉往各地。

“现在油桃进入采摘后期,前些时候我们都摘不及,今年真是大丰收啊!”喜悦洋溢在工人脸上,大家一边挑选油桃,一边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

66岁的李爱枝来自姬石镇韩庄村,在园区已经工作四年了,凭着能吃苦耐劳,她每月至少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她一边熟练地分拣着油桃,一边对记者说:“咱干农活是老手,也总感觉离不开地,就在家附近打工,算下来,我一年也不少挣,比闲着强多了!”

漯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春林告诉记者,园区利用吸引了附近多个村庄没有专长、不能外出务工而且年龄偏大的200多农民来务工,在振兴园区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作为姬石镇最大的产业就业扶贫基地,这里是39家贫困户的坚持支撑和后盾,每月都有扶助资金补贴贫困户。同时,优先吸纳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到园区务工。目前,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家庭有20多户,还有聋哑、肢残的8名残疾人来就业,让这些特殊群体有了稳定的收入。

扩大生产规模

让绿色产业带富更多人

“今年的油桃每亩产量都在5000斤左右,赶上今年水果价格高,又是好年景,100亩油桃的收获就比往年增收许多。”谈起今年的收成,王春林喜上眉梢,“我们基地的产品全部是高效种养业绿色无公害健康食品,从不用农药,所以我们的产品质量很稳定、很受欢迎,从来没有为销路发过愁。”

目前,漯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了100亩油桃,200亩毛桃,100亩猕猴桃和200亩葡萄,以及几十亩西瓜。现在,这些瓜果长势喜人,而且全部是订单销售,产品除了销售漯河与周边地市,还远销上海、南京、武汉,郑州最大的河南郑州万邦国际物流园都是多年长期稳定的订单客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果将是更多人喜爱的健康饮食,基于这一判断,王春林和合作社成员决定今年秋后再扩大种植规模,再流转承包600亩土地,与周边上万亩林果、果蔬、树种种植、养殖连为一体,形成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将来,我们会形成种养加绿色循环模式,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王春林介绍说,示范园采用温室大棚设施种植,新品种全部引进新技术推广项目,与园区内年生猪出栏3万头、沼液容量3万吨、猪粪存量7000吨的双汇养殖场有力结合,把精品园和周边上百家农户修剪下来的树枝枝条粉碎成末,和禽粪混合发酵加工有机肥料,形成高效种植——生态养殖——有机肥料——沼液发酵浇地等种养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种植规模扩大后,我们将会吸纳更多劳动力,帮助更多贫困家庭,让他们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走向幸福生活。”王春林充满信心地说。

天气预报

今天

多云间晴

16℃~31℃

明天

晴间多云

20℃~34℃

后天

晴间多云

20℃~38℃

市气象局提供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