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本地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5月31日 星期
赵伊坪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活动在漯启动
缅怀英烈 继承遗志

赵伊坪和他的一封家书。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辉

昨日的郾城区伊坪小学校园里,郁郁青青的香樟树下,数百名师生激情澎湃地诵读一首诗:“坚韧的力,圣洁的心。即使绝了路,立在浩淼的河边,没有桥,也没有船,仍然要走过……”

诗是漯河籍烈士赵伊坪生前所作。这位抗日英烈已经离开我们80年了。

为了缅怀赵伊坪烈士,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昨日上午,我市举行赵伊坪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仪式。烈士亲属专程从北京赶来,现场捐赠珍贵史料,让更多的人了解烈士的家国情怀。

烈士故里觅旧踪

郾城是赵伊坪烈士的故乡。1910年,赵伊坪生于郾城城区崇圣祠街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他14岁参加革命,15岁入党,1926年在郾城创办农民夜校、文化促进会,开展党的工作。他主张将平民学校与高等学堂合二为一,主张男女同校。后来,他创办了郾城第一完全小学,后更名为“北街小学”。1996年,为弘扬烈士精神,学校更名为“伊坪小学”,由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亲笔书写校名。如今,冠烈士之名、传伊坪精神,已经成为伊坪小学常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这是我第5次回到姥爷的家乡。刚才听到师生们朗诵姥爷生前写的诗,眼泪唰地掉了下来。”赵伊坪的外孙女赵立萍说,“我是读着姥爷的诗、背着姥爷的诗长大的。伊坪小学是姥爷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尽管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但是姥爷的身影还在,姥爷的精神还在。”

亲人深情忆往事

“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姥爷从事过多方面的革命实践,经历了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的考验与磨炼。他用行动和语言,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赵立萍说,姥爷创办过学校、当过教师,特别是他后来到开封杞县大同中学教书,传播科学真理,播撒信仰的种子,培养了一批革命进步青年。穆青当时就是他的学生。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老师,穆青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赵伊坪心中装着国家的同时,也没忘小家。赵立萍说,姥姥给她讲过许多姥爷的故事。母亲出生那一年,正值寒冬,怕姥姥冻着,姥爷把家里的窗户缝都用报纸糊上了。

“姥爷对母亲也特别疼爱。由于长年在外教书,姥爷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有一年春节,姥爷给母亲买了一身新衣服、一双小皮鞋。这让母亲感动了一辈子。”赵立萍说,在她的心目中,姥爷是位有家国情怀的人。

赵立萍说,她出生后,母亲为了纪念姥爷,给她取了这个名字:“立”就是从小立下革命之志,“萍”就是继承先辈的遗志。

捐赠珍贵史料

昨日上午,设在伊坪小学的赵伊坪烈士纪念馆里,前来瞻仰他事迹的人络绎不绝。赵立萍女士将赵伊坪生前的珍贵照片和家书捐给我市。这些照片和家书,装裱后挂在了纪念馆的墙上。

记者看到,照片之中有少年时代的赵伊坪模样,有他参加革命的照片,还有他和家人的合影。其中,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是赵伊坪和姚雪垠、梁雷等人在大同中学的合影。

赵立萍给记者讲述了赵伊坪和姚雪垠之间的一个故事。

1937年,赵伊坪要离开大同中学开始新的战斗生活,姚雪垠等人给他组织了一场欢送会。赵伊坪意味深长地给大家讲了一个红灯笼的故事作为临别赠言。后来,姚雪垠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写成了文章《红灯笼的故事》,流传甚广。

赵伊坪生前还留下了一些家书,其中一封家书最简单,只有寥寥数语:“你们想起我的时候,请看看我底像(照片的意思)吧!秋风易逝,落雪时总要团聚哩!”

“这些照片和书信,虽然已经泛黄,但是内涵很丰富。”赵立萍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姥爷牺牲80周年,我把这些东西捐赠给纪念馆,由他们保管,很有纪念意义。”

“这些史料真的是太珍贵了,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也是对后代的教育与传承。”伊坪小学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一定会传承好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