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在闲暇之余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仔细品味,细细斟酌,回味作者的情感宣泄,很有收获,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记忆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似乎并不明确。一年四季小城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除了琐碎的生活,还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多半与鬼神有关,但也沉痛地揭示了滞塞封闭的小城里,人们如何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的,他们愚昧落后,精神麻木,展现了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残害。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都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她童年温馨的记忆却是祖父与后花园,这是她精神生命中温暖的情愫与皈依,更是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故乡情感。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中,作者把对呼兰河美好的回忆与作品中人物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大多数民众的愚昧,形成对比;把呼兰河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与故土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形成对比。由这种对比产生的矛盾心理,在作者心中交织显现,促使作者较之前的作品,表达出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在爱中痛恨,在痛恨中更深刻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民众,在深刻中跌入矛盾、痛苦、孤寂的深渊。
纵观整部小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灰色的、黯淡的,笼罩在荒凉之中。“荒凉”这个词如一个重章迭唱的音符在文中反复出现,吟唱着属于呼兰河的咏叹调。
和20世纪2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乡村一样,呼兰河是贫穷的,落后的。一块豆腐是他们生活的梦想,一个馒头有时就是救命稻草,一丛房顶上长出的蘑菇就会引来全院人的羡慕。吃饱穿暖是他们在人世最大的奢望,而生活的常态却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住在漏风漏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刚出生的孩子,在零下七八度的寒冬里,只能放在麦草堆里,像猪狗一样活着。穷,摧毁着肉体,也扭曲了人性,让人心变得异常坚硬。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甚至没有谈论的价值;冯歪嘴子刚出生的孩子只能用面袋子取暖,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因迷信其破坏风水,而被狠心地抽走面袋子,只能露着通红的小手,在寒冬里伸伸缩缩地摇动……
呼兰河的民众和作者一样,也是充满矛盾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对其种种折磨,但在折磨中又让读者感受到婆婆善良的一面,为了小团圆媳妇不惜花大价钱买取药方;小团圆媳妇受折磨时,大家熟视无睹,怀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折磨致死的时候有人落泪;洗澡时,小团圆媳妇一下子晕过去,而看热闹的人们一阵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死了,大家纷纷跑过去对她进行救治,竟然有些心存慈爱的人,还会流下眼泪。小团圆媳妇因为怕羞,不肯脱下衣服听从别人所谓的治病方法,她的“仁慈”的婆婆就喊着号令给撕了下来,到最后她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早已没有了任何感觉。到了这个时候,她的婆婆却反而开始替她着想;有二伯有着阿Q式发泄,自嘲、自慰,勤劳的有二伯受尽歧视和嘲弄,他却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同类,维护封建传统理念。一系列的生活图画透露着作者矛盾的创作心理,作者在揭露那些底层人民的劣根性同时,也对他们充满同情。在作者的笔下,呼兰河的民众是迷信的、冷漠的,并且具有很强的自我安慰心理。同时,呼兰河的民众又是善良的、淳朴的、富有同情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呼兰河,它有作者无限的回忆,也有作者沉重的恨意。
经典诵读让我回味无穷,在社会烦扰的今天,保持慎独、慎微的初心,保持乐学、好思的良好习惯,求精神之升华,求自我之进步,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作者系郾城区龙城镇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