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6月5日 星期

七旬老太做香囊送邻里


郭瑞玲向记者展示制作的香囊。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本报讯(记者 杨 光 实习生 李 潘)香囊是端午节的特殊配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70岁的郭瑞玲老人制作“粽子”香囊的手艺高超,每逢端午节前夕,她都会制作一些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五彩香囊惹人爱

6月4日上午,在市区乐山路,郭瑞玲坐在儿媳的诊所内,正在向人们讲授制作香囊的方法。

郭瑞玲虽然已经70岁,但精神饱满,她把纸盒剪成条状,再折叠成菱形,然后用五彩线按照规律进行缠绕,10多分钟后,一个漂亮的五彩“粽子”香囊就制作成功了,围观者纷纷称赞。

郭瑞玲说,这只是其中一步,里面要填充香料,还要用针和线将“粽子”穿起来,成为一串或者一组,在粽子的四个角缝上小铃铛或者是线穗,装上水晶珠,看起来更加漂亮。

“这些五彩‘粽子’香囊,可以挂在孩子身上,也可以挂在家里、车上,我一般都在端午节之前制作,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今年我做了300多个。”郭瑞玲说。

香囊寓意丰富

端午节吃粽子、买艾叶、佩挂香囊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寓意消毒、驱邪、驱虫。我国制作香囊的历史悠久,品种也比较多,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瑞玲制作的香囊比较传统,除了菱形的五彩“粽子”,还有用布料制作成的鸡心形。香囊除了漂亮的外观,里面的香料也很重要,成分主要是艾叶、雄黄等。

“我做香囊的手艺是跟着妈妈和姥姥学的,当时也就10多岁,这几年空闲时间多了,又起来了这个手艺,一天能制作10来个。”郭瑞玲说,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卖香囊的,但觉着还是自己做的香囊更好。香囊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平时如果有人想学,她会免费教,直到学会。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