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旌
近日,一则网传视频中,高铁上一名中年男子一人占三座,不听劝导,让乘务员“滚蛋”。对此,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回应称,经劝导,当事旅客已向列车工作人员道歉。(据澎湃新闻网)
舆论对霸座者深恶痛绝。去年以来,铁路、公安部门也加大对霸座的整治力度,不少违规者付出了代价。然而,虽然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前车之鉴历历在目,霸座现象却并未消失。
“霸座男”违反了相关法规,仅仅道歉就万事大吉,是不是太“温柔”了?广东省去年9月就通过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禁止强占他人座位,对于扰乱铁路站车运输秩序且危及铁路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以及严重违反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失信行为进行记录,并按照规定推送全国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怎么到了实际执行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道歉?
更让人费解的是,对霸座者的处罚,明明已有很多前例可循。去年12月,高铁“霸座女”占3个座位睡觉,对乘警叫嚣,被拘5日;今年5月,在乌鲁木齐至齐齐哈尔的列车上,一醉酒男子霸座撒泼,辱骂乘警和乘务员,被拘7天。此前,全国铁路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有452人因霸座等行为被铁路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本来,大家都还在期待,处罚能持续加压,形成长效制约,不想又见“道歉式”处理。道歉有用的话,那还要法规干吗?法规要严格执行,才能纠正风气,警示他人。时松时紧,难免让公众困惑失望,让违法者心存侥幸。
让守规则的人扬眉吐气,无底线的人寸步难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者,应以实际行动呵护这种期望,让法律及时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规则意识才能深入人心,霸座才能真正得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