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眼中,母爱是琐碎的,表现在无数的唠叨中,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烦;而父爱却是含蓄的,虽然言语不多,但常常让人无法忽视。这八本书,让你体会无言的父爱。
《聆听父亲》
《聆听父亲》是当代优秀小说家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这是我开始写一本书的时候了,它将被预先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在巨大无常且冷冽如月光一般的命运辗过这个孩子之前,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
《父亲手记》
这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个关于孩子成长历程的纪念,一本所有父母与子女可以共同续写的书。
从孩子几岁开始直到现在,作者随手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有相互的交流,有彼此的倾听,有一起的游玩和学习,当然,也有矛盾与争执,甚至激烈的争吵。
《无法触碰的爱》
一个被精神分裂症夺去理智,最终夺去生命的父亲的故事。作者将父亲一生对于了解爱,美善与正义等永恒真理的渴望,以及父亲陷入绝望与恐惧的挣扎心情记录下来,希望透过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表达自己对失落的父爱的救赎,也借由真实地揭露精神病患与流浪汉的内心世界,使世人更加理解与体谅那些需要关爱的社会边缘人士。
《父亲》
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他通过和儿子的一次旅行,走进了儿子的世界,也是通过这次旅行,认识到他所熟悉的那个认知障碍的孩子其实有着惊人的力量。自此,作者明白,即使是患有认知障碍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也有值得人们尊重的世界观,也有令常人汗颜的品质和能量。也正是通过这次旅行,作者心中的那份父爱被充分激发出来,他明白了爱的含义,找到了爱的途径,父子情感在这次旅行中得到了升华。
《致女儿书》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以傅雷长子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主线,精心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内容偏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
《父亲加女儿等于回忆》
一个背影,一件童年往事,一句没有兑现的诺言,亲情在温暖的文字中弥漫。哪怕是冲突、伤害、误解,亲人间的点滴都会在日后的回忆文章里酿出甜蜜的味道。
父亲担心恋爱的女儿受伤害;孩子诉说着对父母的爱和愧疚;兄弟间回忆着无价的情义。亲情就是当年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让人不经意间便会想起它。
《致父亲》
孩子与父母之间玩的是一场教育游戏和成长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由父母先行确定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先是遵守规则,继而质疑规则、躲避规则,最终挑战规则。卡夫卡似乎有个让他足够精神衰弱的老爸,成长阴影一般。在这些信中,卡夫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父亲的精神压抑和盘托出,对个性成长、身份认同、家庭游戏、角色转换、教育方式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是解读现代家庭关系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