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6月11日 星期

天生桥的水


□邢俊霞

刚从神农架顶的雪窝里抽出脚来,就一路狂奔下山,猫腰进入车内,立刻风驰电掣一般,赶往天生桥景区。心似乎还沉浸在如画的美景里,回味着刚刚走过的那山、那树、那水,一抬头,天生桥已在眼前。

关于桥,我想象它的位置应该是在两山之间。因为它的存在,才使两山之间变成坦途。而天生桥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它委身于石崖间,是可溶性的岩石下部经流水亿万年锲而不舍的侵蚀,才形成的一个天然拱桥状地貌。如果不是洞口上方“天生桥”三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你很难想象桥会如此这般穿洞而过,与大山融为一体,曲径相通。

进洞上栈桥,左前方两道岩隙飞瀑自峭壁倾盆而下,喷珠泻玉,直落洞底,将洞底的溪水砸出一串串白色的珍珠,珍珠腾空而起,在空中相撞化作又细又长的水雾向四周氤氲弥漫,飘飘然落于桥面。桥上游人无处可躲,索性任由水雾肆意妄为,在周身留下它的印迹。随着一阵清凉扑面而来,精神也不由为之一振,身心洗过一般,舒畅而惬意,仿佛置身人间仙境。我的世界一下子凉意散尽,坠入繁茂的盛夏,心也被眼前的美景诱惑得火热了起来。

瀑布之侧,枯树旁若无人,不动声色。而事实上,我是3月22日莅临此处,暮春三月,正是树木初露峥嵘的时候,就像它山下的兄弟姐妹,早已是葱茏一片,各色树种在如织的游人凝视中,自由地伸展枝丫,在风中兀自抖动自己的雄风。山上海拔高,气温低,从而延长了树木凋零的季节,才使得树木的绿意姗姗来迟。

初识天生桥的水,就如此动人魂魄,让人流连。原以为此处之水是景区的点睛之笔,没想到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瀑布拉开了天生桥景区水的序幕,惊喜往往在出其不意处,离得越近,越能发现天生桥之水独一无二的魅力。

出山洞,溪流相迎,地势豁然开朗。山道、奇石、溪流、草地、森林,可谓举目皆景。顺溪流而上,数步一潭:鹰潭、羊潭、虎潭、明月潭……星罗棋布地点缀在两岸之间,淸辙见底。正所谓龙有九子,各不相同,虽然都是潭,但此潭与彼潭却不尽相同,潭深则水幽,潭清疑水浅,也正因如此,才更让人有移步换景之赞叹。

溪流淙淙,曲折蜿蜒,但并不孤单,前方另有明溪如练,清碧透亮,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上行数步,至溪边,方觉水态更奇。溪流不深,可见大小山石滚落水中,大的山石将溪水分开,石头旁边有湍急的水流在跃动,我想,这不会是有鱼儿游动吧,低下头仔细一看,如我所料,确是一条小鱼轻轻甩动尾巴,才使水面波纹微漾。小的山石或圆或方,以自然的姿态静卧水底,一点没有张扬的野性,溪水的流速丝毫没有受其影响,只是山石与山石堆集之间,偶见凹池,池里风静波平,镜子一般,岸边树影投射其中,映出一幅斑斓多彩的山水画卷,不用抬头,岸边景色便无不朗然入目了。

都说一座山,若没有了文化底蕴,终不免失色,也会有失厚重。水也一样,而天生桥的山水是有故事的。相传很久以前,太上老君在此炼制仙丹,每每取水,必至天潭往前50米处,人称丹泉。而这些旧事,如若没有史料记载,现在只能在溪边或者石缝中寻觅,所幸的是那些远古的传奇故事,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早已随着涓涓的溪流汇入了世人的心田。

轻抚溪边鹅卵石,如同触摸溪流的心跳。我才真正意识到,溪流是有生命的,所有的岁月和烟尘都无法改变它一往无前的脚步,正如任何人无法停止滚滚红尘中光阴的流转一样。

置身于此,不由心生感动,那感动正如沈从文所言:“那山头夕照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于是,我才发觉,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跟随变幻莫测的流水,游遍了整个天生桥风景区。远处的蓝、高处的绿,低处的水、尘世的光,皆因到此一游而成为我今生的念想。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