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6月13日 星期
技艺难度高、收入较低、后继乏人……
非遗为何难解传承之困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手工制作的鞋垫、虎头鞋、香包等。

贾湖陶、面塑、剪纸、虎头鞋、木雕……在刚刚结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致的非遗民俗技艺,全新的视觉感受和近距离的文化体验让广大市民大饱眼福。

据了解,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73项,正在申报的非遗项目也逐年递增。非遗项目虽然种类丰富,但传承人高龄化、后继乏人的现状令人担忧。6月11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传承人贾楠展示面塑技艺。

□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A

老手艺传承后继乏人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召陵区召陵镇久寨徐村就有这么一户刘姓唢呐世家,从祖父到增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不管是在婚丧嫁娶中,还是人们的闲暇之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婚丧嫁娶,礼乐祭祀已不再需要唢呐伴奏,唢呐技艺的传承也出现了瓶颈。

刘朋是“刘氏唢呐”的第六代传承人,擅长单吹、双吹、卡戏等多种技巧,传承和发扬刘氏唢呐一直是他的使命,可是现在,愿意学习唢呐人越来越少。

“吹唢呐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有一种偏见,特别是在农村,觉得吹唢呐是没有前途的行业,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侵入,不少人觉得吹唢呐是一件很土的事情,会吹唢呐已经不再像祖辈时那样风光了。”刘朋告诉记者,为了将唢呐的技艺传承下去,扩大唢呐的影响力,他带着唢呐这门技艺参加了很多展演活动,并创办了民间乐器传习所,在教孩子学习其他民间乐器的同时,着重教孩子学习唢呐,可是专门学习唢呐技艺的人很少。

“孩子们觉得吹唢呐很土,家长觉得吹唢呐以后没有好的前途,为了保护好前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我现在只有把传承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提起唢呐技艺的传承,刘朋百感交集。

和刘朋同样困惑的还有木梳传承人陈庆伟。陈庆伟的祖父100多年前师从邻村老教师,专修制梳手艺。陈氏祖孙三代把学来的手艺不断发扬光大,完善创新,技艺也越发精湛。

他告诉记者,由于木梳制作工艺烦琐,现在像他这样手工制作木梳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再加上电脑雕刻机的出现,使传统的手工雕刻木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手工雕刻木梳耗时长,可如果用雕刻机的话,一次可以出多件成品,而且机器加工的每一件木梳图案都特别精准,所以用手工木梳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年轻人也沉不下心来干苦差事。”陈庆伟说,祖辈们之前学习手工木梳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手工木梳已经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人学习这门手艺也只是当成业余爱好来打发时间。

B

倡导人人参与非遗保护

据介绍,我市部分非遗项目如面塑、剪纸、双王镰等民间手工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日渐式微;传灵舞、脑阁、铜器舞、高跷等民间舞蹈正在衰落或被同化;沱沟东岳庙会、六月六烙焦馍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淡化、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器物有的正在毁灭或消失。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令不少民间艺术传承人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

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可有的人重申报而轻保护,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报成功当作目的,而成功之后就不再考虑后续的发展。

“现在有很多非遗项目都开始产业化,非遗保护的初衷并不是产业化,而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保存下来,在生产保护中去传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人人认识非遗,人人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他们在日常宣传中将静态展览和动态展览相结合,让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全民共识,让市民认识到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