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6月14日 星期

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科举制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共经历了1300余年。由于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类似,故有“古代的高考”之称。古人要在N年寒窗苦读后,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种考试。让我们来看看古代“高考”那些事儿。

习经史 学“六艺”

一切为参加考试做准备

现在的孩子大多6岁上小学,古代的孩子视心智发育而定,大致在8~15岁入学。入学后,要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识字的课本,每学期课程和教学进度,依学生年龄和入学早晚而定。

字认得差不多后,你就可以跟着先生学习科举考试大纲——四书五经。你将四书五经和指定注解背得滚瓜烂熟了,先生就开始给你“加餐”——教你写八股文和试帖诗。科场中的一些文体,特别是表、判、试帖诗、八股文等,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但都有严格的格式。

以八股文为例,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等原文,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8个部分,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每一部分,都有对偶的两股。

童试

考中童生后才考秀才

明清时的科举选拔考试程序非常复杂,学生先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才会成为一名秀才。

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试,相当于科举考试的初试。未获得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童生。好在清朝不限制考生的年龄,乾隆年间,广东番禺有个名叫王健的老童生,99岁了仍在参加考试,一时传为佳话。

县试一般在二月,府试是四月,院试一般安排在年底。县试的考场是在临时搭建的小隔间内进行,考试内容在清初屡有变化,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固定为考《四书》文一道、经文一道、五言六韵律诗一首,即要求考生写“两文一诗”。

通过县试,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如果府试顺利通过,就获得了童生的资格,是官方认证的“文童”。童生年底可以参加院试。中央直接任命的学政,类似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院试时,学政亲自点名,核对考生的样貌,搜查随身携带的文具,才准许入考场。通过院试就是一名秀才了。

乡试

百个秀才只有一个通过

取得秀才资格的士子,可去省贡院参加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有做官资格。

乡试3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秋季举行,各省考试日期和内容由中央统一。

乡试安排在秋季,由于放榜时间在中秋前后,正值丹桂飘香,所以人们又将乡榜称为桂榜,将中举比喻为“蟾宫折桂”。

明清时,乡试分3场进行。这意味着,从点名入场到交卷出场,一共要在贡院里待上三天两晚。虽然贡院提供热水,但食品和物品都要自备。

为防止作弊,试卷还要由抄写员誊写后送给阅卷老师。如果运气不错,成为那通过乡试的1%,就能准备下一步的会试。

大部分人中不了举人或贡生,一辈子就是个秀才。蒲松龄就是秀才中的尖子——廪生,因为有国家给的补助,又可以在考试时给人作保。假如本地典礼时,没有贡生,学官之下就是廪生,廪生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升为贡生——贡生就有资格当官。

会试

在京城举行,总共考九天

考中了举人,赶紧准备好笔墨纸砚,迎接来年春天的真正考验——赴京参加会试。

当上举人,就是国家“公务员”的后备军了。如果想一气呵成再赴京考试,往返的差旅费还能由政府报销。

清朝会试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持,在礼部的贡院举行,每次考3场,每场考3天。

由于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

明清时的会试与宋朝相比有所改变,取消了从儒家经典中截取一句话阐述义理,而演变成八股文。

同时,你还要在诗赋、策、论中有所表现。论,相当于命题作文,通常要求你评论经史典籍中的某个典故或某个历史人物;策,相当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官根据时事提出具体问题,你来发表见解或提出解决办法,“对策”一词由此而来。

殿试

清朝中期起更看重书法

通过了会试,将有机会进宫面见皇上,在金銮殿里接受终极测评,以确定状元、榜眼、探花的归属,状元可免试进入翰林院。虽然皇帝是殿试名义上的主考官,命题、阅卷都该由他来完成,但实际上他不可能亲力亲为,还是需要由专门的读卷大臣来评阅。

读卷大臣的人数没有定规,殿试前由皇帝决定。顺治四年(1647年)殿试时,读卷大臣有12名。

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形成定制,读卷大臣人数减至8名,同时规定钦派读卷大臣的职衔,即选大学士2名,部院大臣6名,此为定制,沿用至清末。

喊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道光九年(1829年)参加殿试,一气呵成写了一篇切中时弊的策论,但却因不善小楷,被殿试考官批评“楷书不中程”,最后只能列在三甲第19名,赐同进士出身。9年后,“中兴将相”的中坚曾国藩,参加殿试时也栽倒在同一个坑里。尽管后来仕途一帆风顺,曾国藩仍将殿试视作一生的耻辱。

据《华西都市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