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新
《听听那冷雨》是当代文学大师余光中散文创作的高峰,收录28篇文章,包括《听听那冷雨》《万里长城》《山盟》《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另有精彩游记、书评、诗论、乐评,文风不拘一格,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梁实秋赞叹余光中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其实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才是他一生文学气韵凝练的精华。就以这篇著名的《听听那冷雨》为例,开篇就好像一双手把读者拉进了一场绵密的江南细雨中。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余光中先生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真实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让人读来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那“冷冷的”雨、“湿漓漓”的魂和那“热浪沸沸”的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人类之间都有共情,这种共情,不只是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也能突破时间的枷锁。《听听那冷雨》,缠绵的文字,深厚的情感,在雨中,每次读,都觉得孤独被满足。而这种对孤独的满足感的共情,在读过的人心中,每当下雨时都会被想起,这也是这篇文章称为经典,被读者一读再读的原因。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会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文体和语气变化多,文章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同时在意境的营造上,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更能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为己所用。这是文学大家才有的气度,学贯中西、纵览古今,在众多文体、词句、意象、典故中,纵横捭阖,看似不经意的信手拈来,却又自成一派,浑然天成。
同时,余光中先生也喜欢纯雅天然的、传统中国文人的姿态,他深谙西方文学的精髓,能做到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真挚动人的情感,超然的文学气度,兼收并蓄的文学手法,决定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被消磨和遗忘,反而能蛰伏在读者的心中,悄然闪光,在人生的某一刻给予读者人生独特的感悟。
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余光中,并且跟着他的笔触去洞悉人情世故,如果你想体会文坛大家余光中用文字创造的那个可感可触、用情至深的诗意世界,如果你想看到“菊香与兰香”的中国,体会到汉语言传达的深渊绵长的魅力的话,那么余光中这本《听听那冷雨》正在等你翻开。
最后还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诗结尾: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