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3日 星期

面对垃圾分类 我们不必焦虑


□熊 苗

被称作“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条例”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条例,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上海市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以立法促进垃圾分类的普及。(详见本报今日14版)

随着7月1日上海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于这座城市。其实,围观上海也不仅仅是为了围观。按照要求,包括郑州在内的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到2020年年底,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换言之,看着上海“吃螃蟹”,是为了以后自己“吃”起来更顺口。

“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是目前国民垃圾分类的现状。传统习惯难以改变是主要原因,而还有一种声音也是垃圾分类无法推行的直接原因——“反正垃圾车都是一股脑全部运走,分类了也没用”。这就像是把垃圾分类的4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割裂成相互隔阂的两部分:因为投放不到位,所以后面的三个环节无法进行;而因为后三个环节不到位,又给了投放继续不到位的借口。如此恶性循环,垃圾分类当然难以进行。

如今箭在弦上,前后端只有相向而行,后三个环节的软硬件抓紧建设,居民分类投放的“第一环”不掉链子,整个系统工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垃圾分类才能孕育多年,一朝落地。

上海的实践也再次证实,垃圾分类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比如垃圾“定时定点”收运初始曾引发上班族的强烈吐槽,相关部门随之调整了“一刀切”方案,鼓励“一小区一策”,以政策的开放和灵活性应对实际问题。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我国的垃圾分类也无法照搬国外的先进经验。最直观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跟西方不同,厨余垃圾更多的是湿垃圾,也是我国生活垃圾中占比较高,较难进行分类处理的一类垃圾。所以,垃圾究竟如何分类才更科学,垃圾如何处置才更环保高效,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因为没有完美的现成的经验可循。

垃圾分类的比拼,可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市民素质的比拼。“下一个就是我们”,但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市民,都不必焦虑,当“螃蟹”来了,每个人都以建设者的心态参与其中,这项工作就不会是难啃的骨头,而是把大家聚起来的大餐。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