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冰
“网红”出书,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直以来,图书在人们心中就充满了神圣,是一种光明之所。然而,“网红”给人的印象往往不同。他们大多出身草根,走红之前默默无闻。一朝成名,就成了自带流量的媒介宠儿、霸占各类头条的偶像达人。他们聒噪、反叛,他们爱搞怪、讲段子,但唯独无法让人与知识、文化、内涵等相联系。
更让人诧异的是,许多“网红”的图书销量都还不错。但销售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质疑声,产生了对“网红”出书质量的一些倾向性判断,例如“用心灵鸡汤营销产品的表演”“是流量,还是情怀”“败絮其中”“时代病”等。
而在另一层面,如果说,“网红”身上寄托着民众的欲望、审美和生活愿景,是网络空间中社会心理的集中媒体呈现,那么“网红”图书则是民众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延续。这里面,有直面现实的沉思,有平步青云的渴望,有疗救伤痛的发泄等。它们以各种方式夹杂在“网红”们的叙述中,借助于“网红”的流量向粉丝们蔓延。而当这样的叙述与资本、产业相结合,引爆市场似乎也就变得自然而然。
不管“网红”出书是为了宣传、实现自我,还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大多数“网红”之作,都试图以自我叙述为中介,敞开一位草根的努力性经验形态,从而为时代注入奋斗式精神。或许这种叙述过于鸡汤,或许不少作者的文笔一般,但每每让粉丝在自我镜像式代入体验中,获得了一定的阅读爽感与想象性满足。从而,缓解或消除生存处境中的各类负面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在这个意义上,“网红”出书未尝不可视作一种有益的精神食粮,未尝不可看作对作家创作的有益补充。
所以,对于“网红”出书,不应局限于精英立场,过度夸大其不足,一味担心其对社会、读者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换位思考、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媒介赋权的必然,也应看到其所蕴含的一些正能量,以及所体现出的时代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正心态、强化引导,切实改变“网红”出书的媚俗、庸俗倾向,促使相关图书严把质量关,进而从畅销走向常长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