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这是什么新歌?原来,这是家住上海宝山区的老两口,哼着“上海滩”的曲调,在学习垃圾分类。
被称作“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条例”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起在上海正式施行。根据条例,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上海市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以立法促进垃圾分类的普及。
住建部日前介绍,到2020年底,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中河南郑州也在其中。
据了解,《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今年年底前施行。眼看垃圾分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你准备好了吗?
上海分类不到位将处罚款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之前,上海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包括《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办法》《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等。但与上述法律法规有所区别的是,此次实施的《条例》,不仅实现管理区域、管理对象全覆盖,同时还加大了惩处力度,因此也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
根据《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分为四大类。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将面临处罚。《条例》中,除对个人混投行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外,对单位未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的行为,规定最高可处5万元的罚款。对生活垃圾收运单位、处置单位不遵守相应规范的,分别规定最高可处10万元、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单位经营服务许可证。此外,《条例》还确立了失信惩戒制度。
另外,《条例》中还专门提出“促进源头减量”。其中明确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
46个重点城市交出成绩单
不只是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6月28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并将继续投入213亿元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
按照已经确定的垃圾分类工作目标:
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面临三大“尴尬”
2000年6月,我国就在8个城市开启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仍然面临很多“尴尬”。
一是意识不够。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覆盖范围有限。目前,全国总体上垃圾分类覆盖的范围还非常有限。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仅占全国城市数量的7%左右。
三是设施不足。目前,只有少数沿海发达城市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比较完备,大部分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的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配备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问题还没有明显改观。
马上轮到这45个城市
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除了上海,剩下的45个城市是:北京、天津、重庆、石家庄、邯郸、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铜陵、福州、厦门、南昌、宜春、郑州、济南、泰安、青岛、武汉、宜昌、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成都、广元、德阳、贵阳、昆明、拉萨、日喀则、西安、咸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垃圾分类在我国的进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8年对46个重点城市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38.3%,较2017年增长11.4%。
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单位和各省直机关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已配备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车近5000辆,有害垃圾分类运输车近10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