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予涵
“这下好了,有了路灯,哪儿都亮堂堂的,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不怕摔倒了。”7月1日晚上,在昆仑社区,一位老大娘看到小巷里新装的路灯亮起来后,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为解决没有路灯带来的出行、安全问题,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经路灯维护中心全力推进,加紧施工,全市19个社区、120条背街小巷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了路灯安装工作,共新装路灯1260余盏。(详见本报昨日《新路灯照亮回家路》)
路灯,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路灯不亮,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实际上是关系群众安全出行的大问题。有人把路灯形容为城市的“眼睛”一点不为过,它点亮的不仅是夜色,更照亮了人们的心路,温暖着群众的心怀。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城区还有一些背街小巷尚未安装路灯,一到晚上漆黑一片,这不仅与霓虹闪烁的主干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不方便居民夜间出行。由于路灯缺失,夜间黑灯瞎火,带来的隐患也不少。居民出行生活不便不说,也容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同时也会让一些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影响居民的安全感。由此可见,点亮路灯,决非小事一桩。
灯亮了,心就暖了,点亮路灯的同时,点亮的也是民心。漯河实施背街小巷路灯新装工程,结束了居民“黑灯瞎火”的日子,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一份安全保障,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城市管理的要义是以人为本。一座城市能否让市民拥有幸福感、获得感,关键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从那些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百姓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充满温情暖意,我们的工作才能让群众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