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8日 星期

李建国:四代同堂 生活美满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新锐

“我是1961年9月23日出生的,正好在国庆节前,父亲就给我取名叫建国。”7月3日上午,家住市区泰山南路盛世嘉园小区的李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小时候的日子记忆犹新

李建国出生于市区复兴街一个贫困家庭,姊妹三个,他是老大,一家五口挤在一所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干河陈老家务农,一家人又搬迁到了农村。1975年大洪水后,他家的房子成了一堆烂泥(房子是土坯房),身为老大的李建国深知家庭的困难,就到处捡拾砖块,和父亲一起和泥打土坯,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盖了两间草顶瓦沿的房子。

“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经常穿邻居和亲戚家小孩穿过的衣服。让我难忘的是小学毕业时,我穿着表弟的海军衫,妹妹穿着表妹的花裙子,照了唯一一张全家福。后来为了筹学费,妹妹每天晚上到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室卖冰糕和白开水。我放学后就去割草、放羊,或是到建筑工地捡砖块。”说起小时候的艰苦日子,李建国记忆犹新。

1978年,李建国顺利考上大学。在大学期间,李建国靠每月23元的助学金维持生活。“我生活很节俭,学习很努力,先后担任团支书和班长,曾多次获得奖学金。每当学校的喜报寄到家里时,母亲脸上就会露出微笑。”李建国说。

如今生活很幸福

大学毕业后,李建国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机电工业部北京机床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入漯河市机械铸造厂工作。1995年应聘到漯河技师学院工作。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无论在哪个岗位,李建国都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谈起这些年来自己和家庭的变化,李建国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以来,漯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巨大成果惠及我个人和家庭。儿时居住过的复兴东街、华平街如今已建成了金穗广场、中汇广场商业区,商户云集,一派繁荣的景象。干河陈村已看不到‘外面下雨屋里流’的破房子、泥泞不堪的小土路、臭水四溢蚊蝇滋生的大坑塘,到处可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汇集了中华名吃的休闲一条街,是游乐设施齐全的森林公园,是布局合理、环境幽雅的住宅小区。我父母也搬进了小区楼房里,天然气、太阳能、各种家用电器样样齐全。”李建国说,儿子大学毕业也参加了工作,有了一个小孙子,现在一家四代同堂,生活幸福美满。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