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前一天,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也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5处,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文化遗产37处,自然遗产1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下游已经进入古国文明的阶段,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华第一城”。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是我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将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乃至全球候鸟栖息地保护的典范。
1
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实证之一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现存规模宏大的城址等相关遗址,出土了以玉器为主的大量文物。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为了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寻找证据,2001年,我国正式提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2004年至2015年,探源工程实施了4个阶段的研究并结项,在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重要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介绍,良渚遗址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为了防止山洪对城的侵害,先动员人力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十几米的巨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中心部位有巨大的高台,围绕高台修建了约300万平方米的城址,最新发现表明,内城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城址。
良渚古城遗址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晚期在该区域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除了高等级的宫殿,也修建了高等级的墓葬。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玉琮、玉璧等玉器,及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钺,有的短柄钺还有玉质装饰,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力的象征。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阶级分化相当严重的社会,这是一个产生了王权的社会。”王巍说,“我们认为,以良渚古城为代表,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2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面临三大难点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面临三大难点: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远古遗留至今的土遗址,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保护难度大;良渚古城遗址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遗址地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遗址保护影响范围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发掘依然不断有新发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的关系难度大。
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要求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监管、评估和反馈的循环机制实行。目前,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已经实现对遗址进行动态实时监测。
1
珍稀濒危候鸟保护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范围涉及我国黄(渤)海多个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期范围,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江苏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江苏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
该遗产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的中心位置,每年有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大批量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其中受胁物种数达23种,几乎覆盖该迁徙路线所有的25种受胁物种;迁徙路线的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中,有7处位于黄(渤)海区域。
在这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上,全球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90%以上种群在此栖息,最多时有全球80%的丹顶鹤来此越冬,濒危鸟类黑嘴鸥等在此繁殖,数量众多的小青脚鹬、大杓鹬、黑脸琵鹭、大滨鹬等长距离跨国迁徙鸟类在此停歇补充能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这里是珍稀濒危候鸟保护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拥有4553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沿海滩涂面积,同时拥有珍禽、麇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作为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鸟类迁徙中转站的滨海湿地,一直是我国湿地保护的“弱项”。
2
将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制定专门保护规划
作为我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此次申遗成功,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和中国其他所有17项自然遗产及复合遗产不同的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遗产地为海域。此前,在我国全部世界遗产中,并无涉及海洋类自然遗产。即便是在全世界,海洋类自然遗产也很少。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多次倡议加大对海洋遗产地的保护,黄海沿岸候鸟栖息地也被国际评估专家多次提及。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此次申遗成功,也可以称为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开始。
今年6月,《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审议通过。日前,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今后将对该遗产地制定专门保护规划,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为候鸟提供生态良好、资源充沛、栖息安全的迁徙驿站。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