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13点50分,中国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中国画泰斗级人物刘文西因病去世,享年86岁。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传神州、为民执笔。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黄土画派开创者刘文西的笔下,人们总是能看到无数劳动人民鲜活生动的身影,仿佛他们就在画中,正笑盈盈地向你走来。
1
从青山绿水扎根苍茫黄土地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
农家少年志向高。尽管家境平平,但刘文西年幼时就显露出了优良的艺术天赋。1950年,刘文西考入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开始系统学习美术,走上了专业道路,尽管是从家乡的小山村走进大城市,但他很快凭借实力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1953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此遇到了国画大师潘天寿等一众名师,成为大师亲自授业的弟子。
尽管大学校园里有大师传艺,但刘文西身在浙江心在陕西。因为,革命圣地在陕西。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发表在陕西。第一次听到“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时,17岁的刘文西被深深震撼了。从那时起,《讲话》精神就指引着一位少年一生的艺术信仰与艺术实践。
1957年,学校组织去大西北写生,年仅24岁的刘文西强烈要求与同学们去延安看一看。
被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烈感召着,被革命浪漫主义的使命感敦促着,他从青山绿水的江南,走向了天地苍茫的黄土地。
他沿着毛主席和红军当年革命足迹遍布陕北的山坡与沟壑,寻访着朴实、善良的陕北人民,当地百姓朴素的革命觉悟与深厚的革命情感深深感动了年轻刘文西。他白天听他们讲故事,晚上在油灯下将他们的形象凝聚在画笔上。
没想到这一次结缘,便是一辈子。他为这些质朴的人们,执笔画了一辈子。
1958年,刘文西毕业时强烈要求支援陕西,因此他被分配到了西安美院。
这一扎根,就是60多年。
2
生命不息为人民作画不止
艺术家刘文西这一生,以身作则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延安精神,追求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经典造型是头戴一顶灰蓝色的解放帽,身穿棉质的白衬衣、灰外套,几十年不变。
刘文西扎根陕西后,曾一遍遍寻访毛主席的足迹,一遍遍从当年毛主席住过的老乡家了解各种细节,以求积累更多毛主席的形象。
尽管没有见过毛主席,但他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笔下的毛主席形神兼备格外逼真,特别是他的成名作《毛主席与牧羊人》,曾发表在1960年的《人民日报》上。全国发行的第五版人民币中的百元钞票上的毛主席形象,也是刘文西精心绘制的。很多网友留言:“如今他走了,但他的画依然每天与你相伴。”
数十年来,人们总是能从刘文西的笔下,看到无数劳动人民鲜活、生动的身影,仿佛他们正从画面中笑盈盈地走来。《同欢共乐》《祖孙四代》《转战陕北》《知心话》《沟里人》《北斗》《解放区的天》《山姑娘》《虎娃》《黄土情》《湾湾黄河滩》……刘文西那亲切质朴、雄浑大气、勃勃向上的画风,与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为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美好而隽永的回味。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文西的足迹遍布陕北的26个县。在每个县,他都与很多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农民朋友的生活成长轨迹。甚至,将他们从七八岁一直画到50多岁,在当代极少有艺术家能够如此坚持。
3
在黄土高坡上开创黄土画派
在中国当代美术画派中,我们不能不提刘文西和“黄土画派”,以刘文西为代表的西部艺术家群体,组成了实力强大的“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阵容。在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上,刘文西和他的“黄土画派”是有一定历史位置的,他的画风影响着西北地区人物画创作,同时也对中国人物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黄土画派的画家们在刘文西的引领下,创作出了大量精品佳作。黄土画派以风格鲜活、豪迈、淳朴的人物画创作为主,刘文西生前曾反复强调,黄土画派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民而创作,因此更要逐渐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感情和情感,不断地积累经验去提高创作能力。
无数陕北老乡的生动形象都曾经他的妙笔而跃然纸上,在他笔下的一幅幅名作中,只见黄土地上的沟沟坎坎、纯真的孩童、沧桑的老人、明媚的姑娘、喜人的小伙跃然纸上,似乎正从画面中走来,面对面走向观众,留给世人的唯有震撼。
半个世纪以来,“黄土画派”的创立者刘文西孜孜不倦,画之所及始终以黄土风情背景下的人民大众与领袖伟人形象为范畴,形成了塑造人民形象的淳朴遒劲风格,在当代中国画中具有特殊地位,他笔下的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坛一绝。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