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27日,方志敏不幸被俘。但他并没有因身陷囹圄而停止战斗。在短短6个多月中,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疾病折磨,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约13万字的重要文稿和信件。
争取监狱看守
2月2日,方志敏等被国民党军警从上饶押往南昌,囚禁于“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不久,方志敏便主动要求监狱方提供笔纸,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写道:“我写一个条子给军法处,要求笔墨写我的斗争经过及苏维埃和红军的建设,军法处满口答应,以为我是要写什么有益于他们的东西。 ”
方志敏有了笔墨纸张,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是狱中文稿中最长的一篇,有6万余字。
写作曾中断了一段时间,然而不久,方志敏又开始动笔,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送出稿子的办法。
方志敏记述:监狱里的“士兵亦极易接近。如我虽是个重囚,找他们谈话时,他们都很和蔼可亲地来和我谈,自生活问题谈到革命问题。他们之中很多被红军俘虏过,到过苏区,都众口同词地说,苏区好,红军好,很容易结成朋友”。
被方志敏争取过来的人主要有3个,一是高家骏,浙江绍兴人,23岁,是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学生,监狱的上士文书。他被方志敏的说服教育和坚贞品格所感动,答应帮助方将文稿送出去。二是看守所所长凌凤梧,他从内心敬重方志敏,在生活上给他一些关照与帮助。三是胡逸民,浙江永康人,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官至中央政府监狱典狱长。因官场倾轧,被囚禁在南昌军法处看守所的“优待号”。鉴于他的特殊背景,狱方对他监管宽松,给予一定的行动自由。胡逸民与方志敏接触渐多,以至成为狱中挚友。胡逸民也表示愿意帮助方将文稿送出去。
找寻隐蔽之处保藏文稿
由于得知文稿能够送出,方志敏坚定了写下去的决心。4月下旬,方志敏被转囚到“优待号”,这在客观上给方志敏继续写作提供了便利。
转囚“优待号”后,方志敏认真地搜索了牢房里每一个角落,希望找到一个隐蔽之处用来保藏文稿。他终于有所发现,那就是“壁上脱开的裱纸”。
“优待号”里的马桶,方志敏也派上了用场,在另一篇文章里,他写道:“这篇文稿,是决不能让敌人看到的。敌人是限定我8月31日交稿的,到了那天,我会留个字条告诉他们,我写的稿子,已经撕成碎片,丢到马桶里去了。我希望这篇稿子,能借友人之力,送到党中央。”
争分夺秒写作
方志敏把写作视为对党的最后贡献。方志敏早年染有肺病,入狱以后,脚戴重镣,身体虚弱极了。进入炎热的7月,潮湿的牢房里,方志敏不顾蚊虫叮咬,挥汗如雨,仍然坚持写作。他预感到敌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便写信给“囚友”胡逸民:“为防备敌人突然提我出去枪毙,故我将你的介绍信写好了,是写给我党的中央。”“请你记住你对我的诺言,无论如何,你要将我的文稿送去。”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