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11日 星期

生活与艺术的优雅碰撞
我市有24幅作品入选第十三届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其中4幅作品获奖
贺一珉的油画作品《殷墟晚照》。
冯云龙国画作品《金秋锦影》。
鹿莹的设计作品《山行》。
王博的国画作品《翻过山梁是黄河》。

日前,第十三届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在郑州举办,我市共有24幅作品入选,其中4幅作品获奖,包括我市教师鹿莹的设计作品《山行》、画家王博的国画作品《翻过山梁是黄河》、贺一珉的油画作品《殷墟晚照》、冯云龙国画作品《金秋锦影》等。那么,这些获奖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品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我市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哪些成就?7月9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文/本报记者 张玲玲

图片由张可松提供

1

我市共有24幅作品入选

“要参加美术作品展,得先把作品拍成照片发过去,这次美术作品展我市报送了近100幅照片,经过初选,最终有24幅作品通过。”市美术协会秘书长张可松告诉记者,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每5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十三届,是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省级综合性美术大展。集中展现近5年来我省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和综合绘画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些入选作品,也代表我市目前美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张可松告诉记者,作品能入选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根据公布的数据,申报的6000余件作品需要经过初评和复评,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美协组成的联合监审组全程监督,程序很严格。

据了解,从7月4日至7月20日,入选的这些优秀作品分别在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文化馆、郑州美术馆、升达艺术馆展出,精品作品还将代表河南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

作品被作者赋予情感

那么,入选本届作品展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位获奖作者鹿莹和王博,请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不忘初心,用作品诠释对艺术独有的挚爱”。获奖作品《山行》的作者鹿莹告诉记者,“我的设计主题是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为孩子们真正减去过重的负担。”鹿莹说,她的作品《山行》就是由不同颜色的便签条层层堆积成汉字“山”的形状,灰色的背景和不规则的红色虚线象征着沉闷的气氛和学习的轨迹,与彩色的便签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另外,她还使用了女儿稚嫩的笔迹写下了一句“妈妈,我很累”,表达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2015年春天,我在山西省吕梁山写生,在黄河岸边听当地一位老农讲述一个感人的战争故事:因为山路崎岖,一支带有伤病员的八路军小分队经过这里时不知道如何渡过黄河,他们便向一位农民问路,没想到老农热心为他们带路,历尽曲折,帮他们渡过黄河。”获得国画三等奖《翻过山梁是黄河》的作者王博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

3

美术创作呈现良好发展势态

投稿量大、种类丰富,总体呈良好发展势态——这是市美协秘书长张可松对我市参展情况的评价。“过去,我们参加省美协的作品题材比较单一,今年,我们报送的有国画、油画、水彩、设计、年画、连环画、综合材料等多个画种,这也体现了我市绘画队伍的不断壮大。”张可松说。

在本届画展中,漯河取得的成绩也离不开市美协的努力。“自从第十三届美展启动以来,我们就动员美协会员们积极参加,依托美协的力量,开展公益讲座,评讲往届的获奖作品,向美协会员讲解其立意、色彩、手法,邀请有经验的画家亲自示范、办讲座,讲授创作方法和技巧,组织参观、观摩画展,拓宽作者思路。”张可松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