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明风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18日 星期

徐立平: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

徐立平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药面整形工,航天特级技师。

30多年来,胆大心细的他,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产品保持100%的合格率;不断摸索实践,设计、制作和改进几十种刀具,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因为精湛技艺、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他被赞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毕业于一家技校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30多年来,徐立平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

“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更令人生畏。”他说,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1987年,我不到19岁,从技校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装药整形车间工作,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的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还是把我看呆了,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徐立平回忆道。这堂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

由于固体火药有很强的韧性,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火药就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导致发动机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药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员自己判断。为了练好手上功夫,徐立平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画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多年下来练坏了30多把刀具,手却越来越有感觉,药面整度也越来越高。到后来,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一线车间创新达人

由于国防建设需要,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含能量愈来愈高。一位专家形象地说:“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火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的温度可达数千度。”

怎样更好地改进刀具,提高整形效率,确保安全性,是徐立平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刀具,规避危险。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都得到了有力保证。

2005年以来,尽管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操作,工厂也一直在努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数控技术,为此工厂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徐立平从设备安装之初便参与其中,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并编写了整形机整形程序,使设备性能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经过不懈努力,徐立平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在他带领下实现的数控整形机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人民日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