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德育是道德伦理的认知向道德行为习惯升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双向的运动过程。《弟子规》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教育青少年身体力行,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以巩固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知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人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道德教育领域中也一样。受教育者产生道德认识,并且内化为道德情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道德实践锻炼来展现,例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其中“力行”,即实践锻炼,如果只是一味研读典籍中的人生道理,而不能把所学的人生道理与知识用于实践,自己的道德品质就会变得浮华习气,最终将不成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会导致人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行事,做出不符合伦理纲常的事来。
《弟子规》运用反问的句子,阐述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塑造来源于实践的修养锤炼的道理。实际的道德锻炼能够促进人的知识和道德品质的改变。
《弟子规》更是从实践行为中最细小的部分对孩童提出了道德行为准则,如“凡出言,信为先”是教育孩子在言行方面要做到诚信为先,“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诚信待人,借人东西及时归还,别人来借东西,有的话不要吝啬。
当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提倡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道德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避免单一地灌输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应该更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在德育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的良好结合,使德育过程寓于受教育者的主体学习或探索之中。
实践锻炼不仅巩固了道德知识的教学成果,更能促进青年道德技能的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教育者在运用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时,为了避免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偶尔存在,应该开展日常道德规范的训练。教育者应尝试借鉴《弟子规》中对青年日常行为制定明确的道德规定,使青年懂得从生活细节中日积月累地积累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且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