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7月19日 星期

延伸阅读

衣锦还乡的进士。

比现代学生苦

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要学哪些科目

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赋诗。

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封卷制度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怎样防作弊

古代考场预防作弊,相关措施与现代一样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时,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咋排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据新华网、《生活日报》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