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 放
实 习 生 陈 婧
7月20日下午3时,市博物馆暑期大讲堂座无虚席,一场有关漯河古代清官廉吏故事的讲座,让大家学习了古人廉洁奉公故事,找到了做人做事、奉公守法的榜样。
这次的暑期大讲堂,主讲人是专攻漯河本土文化研究的市博物馆副馆长赵永胜。他告诉大家,人们熟知的成语“克己奉公”“防微杜渐”“干云蔽日”“梁上君子”等都是发生在漯河的历史故事。
赵永胜说,漯河本土清官廉吏的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漯河人民为他们树碑立传,修庙造坊,古代漯河的牌坊最多的时候就有50余座。这些清官廉吏,知仁知本,知荣知辱,知廉知耻,知义知鄙,知忠知奸,知礼知道,知良知莠,知德知浊,知律知省。我们借古察今,对于今天建设廉政文化体系和文化理念是有所补益的。他们既说明着漯河悠久灿烂的历史,又鞭策着现在的漯河人继续努力。
市民郭先生说,有关漯河的这场传统文化教育,可唤起观众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更能让人产生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清官廉吏,家风家训、公正守法,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潜移默化中对自己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起到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