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7月23日,大暑。缓缓东流的三里河前,舞阳县保和乡朱耀环小学一楼教室不时传来一阵阵悦耳的笛声,时而婉转、时而悠长,闷热的天气里让人心旷神怡。穿过满目翠绿的操场来到教室窗前,一名20多岁的大男孩正站在教室讲台上,不时指挥着几十名学生吹奏竹笛。“这个老师叫王键淞,到现在已经是第五次来学校义务支教了。”朱耀环小学校长王艳霞在旁边告诉记者,从去年5月开始,王键淞等8人组成的支教团队来学校义务教学生笛子、葫芦丝等乐器演奏,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两个月。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艳霞结识了浙江省义乌市某音乐工作室的负责人大学退休教授周波。得知小学留守儿童多却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后,周波教授先是给学校送来了专业的竹笛和乐谱等,又专程来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看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后,周波老师当即决定,只要是他带过的学生,都要来这里义务支教。”王艳霞告诉记者。
“这些义务支教的老师每次一来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在讲台上连续站7、8个小时。”提起支教团队的敬业精神,朱耀环小学总务处主任田春娥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这8个人有湖南长沙的,有江西南昌的,都是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刚来这里的时候,他们都有点水土不服。”田春娥说,比如王键淞爱拉肚子,彭天利脸上出了很多痘痘……
“我们学校的老师没有听到他们有一句抱怨,更没有见他们主动向学校提过什么条件。”王艳霞说。
闷热的教室里,挂在两边墙上的电风扇不停地来回吹动,一滴滴汗水从王键淞脸上滑落。学生们一曲《歌唱祖国》吹罢,又演奏起了《月光下的凤尾竹》。“一年的时间里,学生们已经能熟练演奏中等难度的乐曲了。”到了课间休息时间,王键淞缓缓地从讲台上下来,一脸成就感。
在这8个人组成的义务支教团队中,家在山西省太原市的王键淞来的次数最多,他的父母亲均在省直机关上班,是家里的独生子。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去年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言谈中,记者了解到一个感人的细节:去年12月,王键淞正在朱耀环小学支教,他的爷爷生病住院,父母却没有要求他回去看望,只是简单地打了几个电话。父亲在电话里鼓励他要好好教这些农村留守娃,不要分心。最终,王键淞一直坚持到去年腊月二十六才回太原老家。
经常给孩子们买一些学习用品作为进步奖励的彭勇,每天坚持不断教学的彭天利,义务帮助学校成立鼓乐队的刘润民……每个义务支教团成员的身后,均有一段感人的事迹。王艳霞告诉记者,这些义务支教的老师支教期间经常熬夜加班,有的嘴上还磨出了水泡。在义务支教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的专注力得到明显提升,文化课成绩也比以前更加优异。
面对义务支教团队的真情投入,当地群众纷纷以朴实的行动给予回报。“这些都是学生家长送来的。”在学校食堂,王艳霞指着眼前的黄瓜、豆角等蔬菜瓜果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家长还专门带来一大袋绿豆,为支教老师熬上了防暑降温的绿豆汤。
在义务支教团队无私奉献的感召下,“朱耀环小学教师集体”以及高亚、田春娥、朱向阳、王盼盼四位老师荣获2018年“漯河好人”荣誉称号,今年5月,“朱耀环小学教师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
如今,朱耀环小学专门成立了“贾湖笛文化留守儿童乐团”,学校70多名留守儿童均受到义务支教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临近中午12点,一首高难度的《扬鞭催马运粮忙》笛子演奏渐渐响起,久久地回荡在校园里,让人回味悠长。
“只要有时间,我们就来这里教孩子们,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家。”王键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