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才
“要听懂,何需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那么,为什么音乐这门纯粹的声音的艺术,能够使大家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就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大家了解一点“联觉理论”就差不多能明白了。
“联觉理论”是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提出的一种音乐欣赏理论。什么是联觉呢?很多朋友对这个词比较陌生,举一个例子来说,这里有两块糖,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薄荷;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觉得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呢?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一种味觉的感受和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对应性,这就是联觉现象。
我们再多举几个例子,还是高音和低音,一个重,一个轻,你告诉我高音和低音哪个重哪个轻?高音轻,低音重;闷热和凉爽哪个是高音呢?凉爽是高音;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呢?亮色是高音;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呢?真丝是高音……大家看看,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味觉、重量、温度、视觉、触觉都跟听觉的高和低发生某些对应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自己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是吧?其实不是,只要有起码的联觉意识,大家都会听得懂音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空调广告,它的音乐是处于高位的,因为高音给人感觉凉快,反之像“社会经纬”“法律进行时”等这样的节目选片头音乐时就应该选择深沉一些的音乐,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它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给“联觉”下一个定义: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作联觉,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因此,正是在人们心理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情感、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音乐就是凭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东西的艺术形式,作曲家也是凭借这种感觉去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所要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内涵,而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下,在作曲家的音乐当中,感受作曲家的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要对两种观点各打五十大板了。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同时,我们也指出那种认为音乐啥也表现不了、音乐纯粹是听觉上的感受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大家就会产生疑问了: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啊?我们继续往后分析。
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的组织排列方式与作曲家想要表现的东西之间要在人们的联觉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对应。如果对应非常好,人人都听得懂,但要是对应不好,那就不能怪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写得不像,是作品的问题。当然,作为听众并非一点责任也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但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因为联觉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我们概括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