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29日 星期

房子越换越大 生活越来越好


□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家住源汇区柳江路文萃江南小区的王建国今年64岁,虽然退休在家,可是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没闲着,只要社区有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7月25日上午,在柳江路社居委记者采访了他。

工作踏实肯干

王建国告诉记者,他1955年出生于漯河市万庄村,他哥哥名字叫胜利。“那时候‘建国’可是个好名字,我们兄弟俩一个叫胜利一个叫建国,用父母的话说就是先胜利再建国。”提起名字,王建国满是回忆。

1973年,高中毕业的王建国进入当时的漯河机床厂工作。工厂里有十几个工种,除了木工没干过,其余的工种王建国都干过,而最后他选择做一名铸造工,这是厂里最脏最累的一个工种。

“当时思想很简单,就是把活儿干好,每天早出晚归,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从来没有想抱怨啥。”提起年轻时的工作态度,王建国说是受父母的影响。

1981年,王建国进入漯河市第二轻工业局工作,开始从事办公室文案工作,虽说是文案工作,可王建国觉得并不轻松。“写材料人多的时候还写不出来,每次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写,熬夜加班对我来说是常事。”王建国说。

成为党员很骄傲

王建国告诉记者,他最骄傲的是成为一名党员。那时候在部队可以入党,他一直很羡慕。直到1985年,他成为单位第一批入党的同志。

1988年,政府机关改革,由于王建国踏实肯干,他被推荐到了制革制鞋总厂。“那时候的工作氛围特别好,觉得不好好干工作,周围的人都会瞧不起你。”王建国说,虽然企业离家很近,可他经常半个月才回家一次。白天处理企业的各项事情,晚上还要去车间,生怕有一点纰漏,困了就睡在办公室,他把企业当成了第二个家。

“那时女儿还很小,她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太多父爱,可是我有责任在肩,工作上不敢有一丝懈怠。”提起女儿,王建国满脸愧疚。

生活越来越好

随着祖国繁荣昌盛,王建国最大的感受就是工资高了、房子大了、生活好了。他告诉记者,1975年时,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仅有30平方米的房子里,多户共用一个卫生间,厨房、楼道常年黑乎乎的。

1984年,王建国由于工作出色,分得了一套房子,虽说只有30多平方米,可厨房、卫生间都在室内,生活条件提高了很多。

1995年,随着收入增多,王建国在单位附近购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家里也开始置办家电,生活宽裕了许多。

2005年,王建国又在柳江路购买了一套180平方米的房子。从最开始的屋内没有厨房、卫生间,到现在屋内设施一应俱全,王建国很是满足。

“房子越换越大,生活越来越好,这都得益于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一名老党员,真的为我们党、为祖国感到骄傲。”王建国说,虽然已经退休,但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