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带火了同名原著小说,也带火了原著作者马伯庸。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是被称为“文学鬼才”的马伯庸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唐代朝堂之上的阴谋。在繁华都城长安,一些无形的力量正在暗流涌动,一只幕后黑手更是企图借着外族之力,一举颠覆整个长安城。
马伯庸的小说一向以知识点密集著称,这部《长安十二时辰》也不例外,书中对唐朝生活的还原备受好评,马伯庸自己也说,写《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故事编织和人物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
作家简介
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长安十二时辰》,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
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
1
从历史小说到历史纪实:戴着镣铐跳舞
马伯庸非常擅长在历史的空隙里做文章。
马伯庸表示,作为一个历史题材的写作者,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现代读者为什么会对过去产生兴趣。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跟你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为什么会产生兴趣?不是因为它有多曲折、多好看,而是因为我们能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到共鸣,这就是所谓历史的现实性吧。比如你看到海瑞,会想到身边这些为了司法公正、社会公平而努力的人,你看到张居正,会想到那些锐意改革的人。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喜欢看历史,是因为在古代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马伯庸说,就如《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实际上唐代人是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平民保护意识的,这种“任何人的性命都很重要”的想法其实是现代人的思维,那读者看到这个想法的时候,他必然会对张小敬产生亲近,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当代价值观。
历史本身就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寻找过去历史的主题和营养,能够得到很多灵感。“这种带着镣铐跳舞,其实对创作来说是一件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事情。”马伯庸坦言,对历史的态度,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因为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当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阅读人。但人性其实是不变的。
作为一位历史题材写作者,马伯庸认为首先是要以确实的史料为基础。之前有一句话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就是大的历史事件上不能够虚构,细节上可以作适当的想象。
“小说可以在史料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大唐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会集中在帝王将相、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八卦爱情,这些视角都很高,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以保护普通老百姓为视角的古代故事,我想现代人应该可以理解保护普通人这么一个故事。当我把现代人的想法,放进古代的故事里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产生了一种共鸣。慢慢地这个人在你心中就活起来了,不只是史料中枯燥的记载了。”
2
《长安十二时辰》灵感来自知乎
马伯庸曾在外企工作10年,是一个在写字楼里天天做PPT和工作报表的员工。成为全职作家后,他目前的爱好和工作,除了给儿子马小烦讲睡前故事,就是从各种历史资料的角落里找传奇故事。《长安十二时辰》如此,此前的作品《殷商玛雅征服史》《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是如此。
马伯庸是一个享受型的写作者——自己越写越开心,兴之所至,刹不住。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就来源于知乎的一个问答。当时有人提问:如果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会把背景放在哪里?
《刺客信条》是一个沙盘类电子游戏,主角穿梭于城市,执行刺杀任务。马伯庸很喜欢玩,当他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唐代长安城。“想想一个冒险者的身影,在月圆之夜的大雁塔上跃下,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惊起乐游原上无数的宿鸟……如果能写出来,这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想想都兴奋,于是他信手写了几千字。
写着写着,他“膨胀”了:“我试图让节奏变得更快,让故事结构更加精密复杂,让每一个角色的特质更接近现代人的认知。说白了,我希望呈现的不再是一个古装刺客冒险故事,而是一个发生在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故事,只不过它凑巧发生在古代罢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马伯庸希望是宋朝,理由很实在,“宋朝吃得好”。如果以宋朝为背景写书,他想讲讲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因为那是一个市民文化发达的时代。所以,说不定我们可以期待下“汴京十二时辰”。
一年前,马伯庸小说《四海鲸骑》改编成同名3D动画上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只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写作。最近,他发现了一个终极写稿圣地——图书馆的低幼童书自由阅览区。“找个小坐垫,靠着柱子面对书架坐下,周围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跑来跑去。一想到我可以毫不关心他们的动态,写稿效率就超级高”。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