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实 习 生 陈 婧
今年69岁的李建国家在舞阳县九街镇吕湾村,曾在农村执教近2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退休后他做起了村里的调解员。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李建国扎根基层,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7月23日,记者采访了正在村委会整理扶贫档案的李建国。
踏实干好工作
1950年7月,李建国出生于舞阳县九街镇吕湾村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虽然贫困,但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希望。“父母吃过旧社会的苦,所以给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我起名叫‘建国’,就是希望我长大后,能为祖国建设贡献一分力量。”在李建国看来,他的名字寄托了父母那一代人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
1983年,李建国走上工作岗位,在村里的小学担任语文老师。2001年,李建国离开了三尺讲台。因为当过老师,有知识并了解国家政策,2014年李建国被选为村委会委员,主要负责整理档案和会议记录,并调解村里的各种矛盾纠纷。5年来,李建国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通过他调解的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问题达200多起,为村民和谐共处做出了贡献。
采访中,李建国坦言,他深爱着祖国,在他看来,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爱国的最好表现。“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就是我建设祖国的方式。”李建国说。
生活充实幸福
谈到70年来新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李建国说他关于童年最重要的记忆就是吃不饱,每天为吃饭发愁。20世纪60年代初,李建国家里每人每年只有52斤小麦,那时他上初中,每周都背着红薯去上学,即便是吃红薯,也经常吃不饱。
“饿着肚子上课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好多学生因为实在太饿,就不上学了。”李建国说,如今他的生活非常充实,吃得饱穿得暖,有事干。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儿子还在市区买了房子。在他看来,这样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国家日益繁荣富强。
近年来,吕湾村修了路,建了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的生活变得方便又丰富。李建国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村民之间的纠纷少了。
“如今,祖国越来越富强,生活越来越好。我为祖国,为自己的名字而自豪!”李建国说,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每个人都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