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可以做什么?买瓶矿泉水、乘次公交车。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一枚一元硬币既是诊疗费,还是医药费、注射费、针灸费、包扎费。有着45年党龄的村医吴光潮,在村卫生室服务50多年,“一元看病”的规矩从1983年延续至今。四邻八乡的村民亲切地称他为“一元村医”。
一个人的卫生室
记者到访时,正在工作的吴光潮左手还缠着纱布。问他缘由,直摆手:“前两天搞卫生,摔下来伤到了。缝了几针,这点小伤不妨碍看病。”
坐落在村口半山坡上的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绿漆白墙,门口还有高大笔直的水杉,诊疗室、观察室、药房一字排开。吴光潮是这里唯一的医生。他全年无休,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村民来电,随时出诊。
“卫生室最早在我家里,后来病人多了,有些传染病会传给家人,便搬到了那里。”吴光潮说,现在这个房子,以前是村办小学,地方更宽敞。
因梅树多、水塘多而得名的梅塘村,逾500口人。大家的病历,吴光潮都记了下来,相当于给全村人建了一个“家庭档案”。在乾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邵纯看来,这是家庭医生最理想的状态:你熟知病人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疾病史,越是基层,越需要这份熟悉与关爱。
吴光潮他不仅医术高,心眼也好。村里一位老人病重,半夜便血、吐血,吴光潮知道后二话不说,连夜雇车把她送到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救回了一条命。“没有他,我活不到现在。”在老人眼里,吴光潮不仅是医生,更是救命恩人。
一元钱的看病路
这些年,吴光潮看病只收一元钱的事情,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就一元钱——不仅挂号、体检、配药只要一元钱,就连针灸、输液、拔火罐也都只要一元钱。记者到访的这天上午,卫生室共来了9位患者,除了一个病人需收取药品费用外,其余病人看病,卫生室一共收入8元钱。
“药品和卫生室的费用,政府有补助,我自己也退休工资。不过一个人一元钱看病,真算起来确实不够。”吴光潮常常自掏腰包。为了减少卫生室的开支,他偶尔还得去附近山上采草药,“像一些农村里的常见病,带状疱疹、牛皮癣,用用挺好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光潮看病是收五分钱、一毛钱。从1983年起,只收一元钱,直到今天。26年里,物价不知道翻了几番,但在吴光潮的小小卫生室里,时光好像静止了。
“这是托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福。”1966年,刚满20岁的梅塘村人吴光潮被挑去镇上的半农半医学习班学医,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赤脚医生”中的一员。自那以后,我国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依托,建立了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农村卫生革命。在此过程中,上百万“赤脚医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成为中国三级医疗网的“网底”。20世纪90年代,《杭州日报》还特别以梅塘村卫生室为典型,点赞这里绽放了杭州农村初级保健“第一朵花”。
坚持一元钱看病,就吴光潮个人而言,更源于他时时刻刻保有的感恩之心:“有人说我傻,但我傻到老百姓身上,这不叫傻。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能当上医生,有这门手艺,是国家培养了我,我就应该在这里服务,帮助乡亲们解除日常病痛疾苦。”
如此医术和医德,让吴光潮赢得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最美杭州人”等荣誉称号。
据《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