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怎样面对酷暑呢?其实,古代的工匠是非常有智慧的,利用一些巧妙的结构,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很舒适。
从明朝开始,皇宫的建筑有要求:“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看起来非常简单,这些数字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实践总结出来的。
虽然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地球围绕太阳转,但是不同时刻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已经被工匠发现并利用。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当时的工匠根据照射的角度,设计出了上面要求的建筑尺寸。按照上面的尺寸建设皇宫的屋檐,能够在夏至前后使屋檐能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除了皇宫,普通老百姓也有自己的避暑方法。古人居住的房屋多为瓦房,也就是三角形式的,一方面瓦房可以防雨,下雨的时候,雨顺着瓦片流到地下,不会在房顶积水;另外一方面,屋顶顶部的三角区域其实就是隔热区,太阳晒到的热度都积蓄在三角区域,减少了直接传入屋内的热量,加上屋檐的遮挡,夏天的时候非常凉快。
搭凉棚这种简单的避暑方式也是古代老百姓喜欢的。就是在野外通风的地方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人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收起来。搭凉棚一般在阴历四月开始,现在一些农村依然存在这样的凉棚。形式更高级的就是凉亭。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