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本地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6日 星期

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上接01版)

陶荣谦让大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上初中读《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令他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都很争气,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们读本科、读博士。

“为了仨学生上学,俺家欠了二三十万元的外债,亲戚朋友借了个遍。最后实在借不来了,我就用贷款,这些外债一直到大儿子毕业上班才还完。”陶荣谦说。

在村里,不只陶荣谦一家,村民陶俊国一家培养了2个博士和一个硕士。为了供孩子们上学,陶俊国一家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三个孩子都是穿亲戚的旧衣服长大的。大儿子上中学时有一双十几元的运动鞋,破了就拿去补补再穿,最后连修鞋的都说实在没法补了,才不得不扔掉。后来,孩子们到郾城县城上中学和高中,夫妻俩就在街头摆摊卖菜馍,供他们读书。“我们挣的每一分钱都供孩子读书了,有好几个春节都没吃过肉。”陶俊国回忆说,好在那段艰苦的日子熬过来了,而贫穷和苦难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我们村不少村民家,房子可以不盖,东西可以不买,但孩子的书不能不读。”陶文博说,以陶俊国家为例,他家至今还是破房子,一直没翻新过房子。

弘扬耕读文化 浇灌振兴之花

走出去的大学生多了,出的人才多了,陶桥村也变了。特别是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陶桥村充分挖掘该村大学生人才的优势,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帮助下,专门建立了敬贤堂(也叫乡贤馆),设立了英才榜和乡贤榜,把历年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和在外成功人士的照片和事迹,摆在敬贤堂,供村民学习。

“敬贤堂激发了村民‘比学赶超’的热情,弘扬了耕读文化,还凝聚了人心,增强了荣誉感,也调动了更多的在外人才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陶文博说。

记者在敬贤堂的墙上,看到陶桥村的族训里写道:“寒门贵子,并非天生。矢志苦学,磨砺成峰。”正是这两句话,指引着陶桥村的后世子孙勤耕苦读,读书振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