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8日 星期

“博士村”是励志好样本


□刘予涵

“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圆了大学梦!”8月2日,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的农村女孩陶千喜领到大学通知书后欣喜不已,她也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子培养出来的第238位大学生。(详见本报8月6日01版《问十乡陶桥村 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博士村”这个称号实至名归。因为陶桥村是一个小村庄,只有231户、991名村民,却先后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其中硕士21名、博士13名。

近些年来,“读书无用论”不时甚嚣尘上,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上大学浪费钱不说,还增加家庭负担,从而让孩子过早地辍学打工,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此语境下,陶桥村的成功,无疑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有力回击。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孩子来说,读书都是改变命运最公平、最好的方式。

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村庄,却走出了大量的高知分子,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学风兴盛、耕读传家,村民们不管有多么辛苦,都会让孩子读书。另一方面,村民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而身边的鲜活案例也形成了激励效应,榜样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家家户户都崇学重教,不比谁家楼高、谁家生活好,比的是谁家孩子争气考上大学,相互影响之下,整个村读书的氛围浓厚,形成“博士村”也就不难理解了。

“博士村”的出现并非偶然,教育奇迹的背后是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是当地村民对读书改变命运的价值坚守。笔者认为,在人们心态普遍浮躁、很多乡村教育状况令人担忧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博士村”这样的励志样本,来扭转“读书无用论”的价值错位,让琅琅读书声代代相传,书写美丽的耕读画卷。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