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美明,今年38岁,安徽省宁国市方塘乡潘茶村五组人。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农民女子,却坚持做公益18年。她的“头衔”有很多:全国“最美100个志愿者”、“中国好人”……但她却表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公益人。
采访殷美明难度很大,因为她很少愿意面对媒体。即使面对,她也从不滔滔不绝。“做公益,也许能让生命多一些美好。”这是挂在她嘴边最多的一句话。
“帮助别人让我感到快乐”
近日,殷美明好几晚都没有睡踏实,原因是她的一个帮扶对象“出走”了。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家住宁国市甲路镇的叶子(化名)患有轻微残疾,丈夫过世,她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得知叶子家里生活困难,殷美明一次次主动上门看望,帮助叶子渡过了难关。近日,殷美明突然获悉叶子带着两个孩子“出走”了,这可急坏了殷美明。
殷美明说,她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叶子一家三口从杭州到了重庆,但由于电话关机,怎么都联系不上。想到她们可能会出什么事,感性的殷美明只能干着急地哭泣。
感性,这是殷美明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她说,也许骨子里自己就是一个爱“操心”的人。“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会不争气地哭上好半天。”
事实上,这种感性与她的个人经历有关。殷美明两岁时被送去浙江寄养,却没有得到疼爱和呵护,是隔壁的一位老爷爷经常帮她。“那时候在我心里,仿佛埋下了一粒种子,想着等自己长大后,也一定要帮助别人。”
梦想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当看到电视里的救援画面时,她几乎没有多想,拿出仅剩的300元钱就往邮局跑。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她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因为住院费用太高,不得不让孩子回家休养。
“你是不是有点太傻了。”殷美明总能听到身边人这样的评价,但她却不以为然,她常说,帮助别人让自己感到快乐,“这就是公益人的一种本能。”
“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了”
1999年,殷美明与丈夫结识,并回到丈夫家乡——方塘乡潘茶村。他们在山边选好地方开始造房子。这期间,殷美明发现村里的路泥泞不堪,于是她和丈夫一边挖屋基,一边补起了路。
山石不够,他们就开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来回从河滩里运石渣。就这样,一年多过去了,村里的路让他们填得平平整整。
家乡有位青年叫徐顺,2012年不幸被查出患有脑瘤,因为是乡亲,他的情况得到了殷美明的格外关注。2014年元旦,殷美明找到了徐顺家,送去了近800元的现金和年货。后来,徐顺脑瘤术后的后遗症发作,殷美明发动好友捐了1400多块钱。
这样的爱心故事不胜枚举。在殷美明生活中,伸出援手已成了一种习惯。“不为金钱、不求名利,默默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我对‘志愿者’的理解。”殷美明说,做公益让她的精神世界变得无比充实。
“我会在公益路上继续奔跑”
每天下班后,殷美明并没有忙着回家做饭,而是和以往一样,在楼下一间破房子前停了下来。这间仅有十余平方米的房子是殷美明的“爱心小屋”。
自2013年12月起,殷美明积极发动亲朋好友和志愿者,为贫困群体征集物资,并统一放在“爱心小屋”。征集而来的物资,她几乎都会清洗一遍,然后按照顺序装入箱子,再带到邮局,发往她联系的贫困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她组织收集、邮寄的衣物达到两三吨,光邮寄费用就有上万元。
每次物流费用就要花去好几百元,而这区区几百元,殷美明要省一个月的午饭钱。“好在有家里人的支持和理解,我才能坚持把这项工作始终坚持下去。”殷美明感触地说。
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身体上的劳累还不是殷美明难以忍受的,最让她感到难过的是别人的质疑与不解。“有的人骂我是神经病,还有的人说我不干正事,听到这些,心里确实难过。”殷美明啜泣了很久,“后来我才想通,我不能因为这些流言蜚语,就放弃了做公益的热情。”
“做公益是一辈子的事,我也许就是为做公益而生的。”殷美明说,不管未来有多难,自己会一直奔跑在公益的大道上,痴心不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据《宣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