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开卡、办事,上微信公众号预约一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微信公众号上处理事务。记者调查发现,骗子们开始利用仿冒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诈骗,有的通过取“高仿名”冒充正规机构,有的通过造假、借用他人工商执照、法人信息注册微信公众号实施诈骗。(据新华社)
遏制高仿公众号“钓鱼”,不缺技术缺决心,关键要强化互联网平台的责任。目前,对于一些假冒公号的违法行为,平台往往并不需要承担责任,自然缺乏严格把关、认真监管的动力。在这方面,不妨借鉴电商平台的管理模式。根据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未尽到资质资格审核义务,将被责令限制整改或停业整顿,并面临最高200万元的罚款;如果明知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还将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