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15日 星期

四年“造”一剑 锋从磨砺出
记者带你了解新编历史剧《七星剑》背后的故事
演出剧照。
演出剧照。

雄浑的歌唱,激越的鼙鼓、精彩的对打、飘逸的空翻……由市豫剧团精心打造的大型新编历史剧《七星剑》,在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作为我省唯一一台剧目进京参加会演,独具一格的文武大戏一上场就引发了各界的关注。8月13日,记者采访了豫剧团的演员,了解《七星剑》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姚晓晓

马拉松式排练

《七星剑》取材于杨家将的故事,主要刻画了杨家将的忠勇大义、忍辱负重、报效国家的故事。2015年开始创作,市豫剧团结合团队特色打造的剧目。2016年年初,基本创作完成,数易其稿,于2017年7月搬上舞台。

提起为将《七星剑》搬上舞台前排练的日子,市豫剧团团长宋德甲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七星剑》从开始排练到舞美制作,再到装台演出,都凝聚着市豫剧团每一位演职员的汗水和付出。

在近半年的排练中,演员们累了,就在凳子上歇会儿;困了,在凳子上打个盹儿,在地毯上眯一会儿,在墙角靠一会儿,随便找个角落调整一下;带妆彩排,为了赶时间,边点名便化妆。在舞台上,他们身穿一层又一层的服装,汗水浸湿了一层又一层,汗珠滴到眼睛里、滴到服装上,不能擦也不敢擦,直到演出结束。

2017年7月,在排练的最后一个阶段,舞美、乐队、演员分开,舞美队在租用的仓库冒着40℃的高温赶制道具;演员有的在排练厅排练文戏,有的在院里着顶烈日排练武戏;乐队在河堤练乐,或者抽取晚上的空闲时间在排练厅练习。

“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场地不够,舞美制景没有场地,演员排练文戏、武戏,乐队练乐都需要排练厅,团里三方协调,分开练习,特别是舞美制景人员租用的活动板房,室内温度特别高,大家汗流浃背,可谁也没有怨言。”宋德甲提起排练的场景尤为动容。

在排练的最后一周,全体演职员到舞钢市文化活动中心,租用舞台拉练。为赶进程,排练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甚至更晚,高强度的排练让演员们身心俱疲。整整一周,大家除了晚上睡觉的几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都在剧院舞台上度过。

武功掺不得半点虚假

宋德甲告诉记者,这部戏突破了戏曲舞台上同类题材的艺术样式,以武戏开头,又以武戏收尾,大开大合,强化主题的同时使整个剧目恢宏大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武戏闻名的漯河市豫剧团,将该剧的武打提升了一个档次。

剧中,武生耍起刀枪来大气稳重,尽显大将风范;身手矫健敏捷的短打武生,腾空而起,动作干净利索;不时还有翻扑武生在舞台上横穿翻滚,小小的一方舞台,通过戏曲武生的魅力,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气势,让观众大饱眼福。

“武功必须靠练,掺不得半点假,没有真功夫,观众肯定不买账。”在居中扮演杨二娘的岳闪闪说,练武功很辛苦,每天都要坚持练,否则就会“丢功”。只有坚持练,才能熟能生巧,进而在舞台上完美展现刀枪身法。

原来在日常训练中,每天早上6点半到8点是他们雷打不动的练功时间,即使在下乡演出中,演员们也会见缝插针,大家都明白,功夫是练到自己身上的,受用的还是自己。

“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他们对武打演员的唱功的表演都加强训练,人人能唱能打,既有唱念的文功夫,又有做打的武功夫。”宋德甲说。

得到戏迷好评

《七星剑》创排后首先在市区进行了汇报演出,紧接着2017年8月进京参加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展演,一登场就震惊全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现场录制并多次播放。

而这次在北京的演出,现场十分火爆,可谓一票难求,包厢、一层座位更是提前数天就已售罄。在演出现场,有从漯河追到北京看戏的观众,有从河北邯郸专门赶来的戏迷,更有许多北京市民捧场,演出结束后,观众觉得不过瘾,谢幕后还纷纷要求加演。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