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致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
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甚至有20岁、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据《魏书·刘兰传》记载,北魏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学不好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体罚在古代叫“挞罚”。到明代,挞罚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
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
如何考试怎么打分
古代小学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
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各朝代、各学校都不同。
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做出具体规定。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上元小学的考试,固定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而且,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学家沈鲤称:“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但不同的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并不相同。
到清代,小学考试形成了制度,根据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等。若重要考试考砸了,还允许“补试”。
教育不公现象也严重
现代的“快慢班”,古代也有。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因此,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
古代教育不公现象也很严重,宋代以后,教育不公问题受到重视。元明清三代,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