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明风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5日 星期

田本乾:爱心助学26年


田本乾,1970年12月生,广西北海市海城区贵州路唐屋村社区居民,中共党员。

坚持26年爱心助学,一共资助了291个孩子,资助金额达670多万元。田本乾助学的脚步不仅在广西,辽宁沈阳、云南文山、四川宜宾、贵州兴义、广东清远等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都是他的助学对象。

一句嘱托 爱心助学26年

1994年,24岁的田本乾跟随市领导到河池、马山扶贫。大山里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尚且不易,读书更是难上加难。山里缺师少教,为了读书,孩子们每天必须翻过几座大山,在崎岖山路上艰难攀爬才能到达学校。没有笔墨纸张,他们就以地为纸、以石头为笔。看到这些,年轻的田本乾心里萌发了“把孩子们带出山区”的强烈念头。

26年过去了,田本乾依然清楚记得当时那位市领导的嘱托:“小田,扶贫这条路很长,但希望你能一直走下去。”就是这句嘱托,让田本乾坚定了“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的决心,由此开始了他26年的爱心助学之路。

起初,田本乾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选了两名孩子作为资助对象。那个时候,田本乾是北海市棉纺厂的一名职工,工资只有130多元。他每个月为自己留下40元的生活费,固定资助每个孩子30元,其余的钱都用在了这两名被资助的孩子身上和定期看望他们的车费上。

为了资助更多孩子,田本乾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辞掉工作,到广州打工!

一双大手 圆众多孩子读书梦

1995年,辞去棉纺厂工作的田本乾到广州学习加工不锈钢门窗等技艺。靠打工他的收入增加了好多,资助的孩子也多了起来,到1998年,已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60个,费用也随之成倍增加。虽然田本乾把打工所得来的钱全部投进助学,但他仍然感到“远远不够”。在广州学到加工不锈钢门窗的手艺后,田本乾返回北海,一边做不锈钢加工,一边搞起了养殖,养鸡、养鱼、养龟,并开起了餐馆。有了经济能力,田本乾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孩子带到北海,亲自抚养他们。

广西合浦县沙岗镇裴屋寮村庞姓四姐弟因家庭变故长期无人照料,缺衣少食。为了帮助这四姐弟,田本乾将他们带到北海照料,并联系学校,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读书,开启新的生活。

像这样把孩子接到身边照料的远远不止这四姐弟。

凤山的东存、东英姐弟同样记得被田爸爸接到北海读书的日子。多年来,田本乾接了一批又一批,把这些非亲非故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切切实实担负起父亲的责任。对于那些不能接到身边的孩子,田本乾不但给予资金的支持,还给予孩子们父亲般的关爱。

26年来,田本乾一共资助了291个孩子,实现了他当初立下的“把孩子带出大山”誓言。孩子们不仅读了书,有的还考上了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一个善念 将爱心传递下去

田本乾的助学善念来源于他的父母。他的父亲田永森是一名老党员,曾荣获北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北海市创新争优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从父亲身上,田本乾继承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在父母的影响下,田本乾的兄弟姐妹也加入到爱心助学的队伍中,和他一起深入山区,为孩子们捐资助学。同样的,田本乾的儿子田钊铭耳闻目染,从小跟随父亲去山区助学,成为田本乾助学路上的好帮手。

最令田本乾欣慰的是,他所资助的学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2012年,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40多个孩子,相约到北海看望“田爸爸”。

曾经资助过的廖红、李小飞、陆兴等孩子用田本乾的名字办了一张银行卡,大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往卡里打钱,将这部分钱作为“回捐资金”。多年来,孩子们回捐的金额多达200多万元。2018年9月,田本乾成立了北海市爱心助学协会,并将“回捐资金”存入爱心协会。他希望这笔资金能够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26年来,田本乾助学的脚步早已走出广西,辽宁沈阳、云南文山、四川宜宾、贵州兴义、广东清远都留下了他扶贫助学的足迹。他说:“我还将继续走下去,我希望有贫困的地方,都会有我的脚印。”据中国文明网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