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60岁的马如金,家住市区黄山路一小区。他家从他太爷爷那代人起就开始演奏扬琴,他是第四代传人。他不仅善于演奏扬琴,还致力于琴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架扬琴 传承百年
扬琴是一种传统击弦乐器,而琴书是说唱艺术的一种。
马如金告诉记者,琴书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一种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说唱艺术。传统的扬琴表演多为五人坐唱,演奏者各操一种乐器,扬琴居中为主,左为三弦、二胡,右为板鼓、胡琴。
“琴书的曲调很古老,演出特点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马如金说,唱句基本都是七字句、十字句,有特定格律,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马如金视若珍宝的扬琴。他告诉记者,这架扬琴是从他爷爷那辈儿传下来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平时没事时,他喜欢把琴擦一擦,然后再敲几下。
马如金说,从太爷爷那辈儿起,家里就开始演奏扬琴。那时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生存。“那时物质条件不好,学这门手艺是为了解决温饱。我是家里的第四代传人。以前每次父亲出去表演,我都跟着,父亲休息的时候,我就自己摸索着学。耳濡目染,渐渐也就学会了。”马如金说,为了传承这门手艺,父亲只要有空就教他。
寓教于乐 不断创新
“过去人穿衣裳破破烂烂,现在人时尚的衣服穿都穿不完。过去老百姓住的是茅草屋,刮大风就把屋顶子来掀,现在人住的是幢幢楼院,屋里面家具家电样样齐全……”采访中,马如金即兴表演了一段《农村今昔变化》。他一边用琴竹有节奏地敲击琴弦,一边亮开嗓子演唱。清脆悦耳的琴声和韵味十足的唱腔,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在马如金看来,琴书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娱乐,二是教化。在了解群众口味后,马如金把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写成唱词,以通俗易懂、符合韵律的琴书方式唱给市民听。他创作的《歌唱新时代》《交通安全行车歌》等,都是自己作词作曲。
“这些都是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的,很接地气,老百姓一听就懂。我在河堤练习时,经常有市民听一遍不过瘾要求多表演几遍。”马如金说,琴书属于传统文化,需要表演者深刻领悟其内涵才能演得好,而非只是记住唱词。
马如金的琴书表演,经常受邀参加大型演出。其中,今年他排练的《焦裕禄补票》,被选送到省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