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6日 星期

古人带娃会崩溃吗

南宋刘松年,《傀儡婴戏图》 局部图。
宋,佚名,《冬日婴戏图》局部图。
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局部图。

9月2日中小学已经开学了,不少家长纷纷吐槽,抱怨自己被暑假“折磨得要崩溃了”。两个月的暑假,单是一日三餐与暑假作业就已经让家长们如此感慨了。

现代人家里大都就一两个孩子,古代的家庭孩子更多,我们不禁要问:“古人带娃也会这么崩溃吗?”其实,古人在带娃这个事上,是大开脑洞,多方位培养,但也懂得“儿孙自有儿孙福”,适当放手,淡定才是真。

古人带娃案例

陶渊明写诗吐槽:5个儿子都不爱学习

向来机智的古人也不都是走人生赢家的路线,毕竟带孩子这事儿,随时都能让人崩溃。

某天,陶渊明“发了条朋友圈”,他又写诗了,题目为《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我已经老了,头发白了,皮肤也出现了几道细纹,我虽然有五个儿子,但他们都不爱学习。老大阿舒已经十六岁了,他的懒惰程度无人能比,每天就知道躺着。老二阿宣到了学习的年龄,但他对于读书作文没有一点兴趣。阿雍、阿端两个娃,都十三岁了,竟然连六和七都不认识。这也就罢了,最奇葩的是通儿已经九岁了,还就只知道吃吃吃。如果这是我的命……算了,不提了,老夫去喝酒了。

陶渊明果真是陶渊明,性情就是这么豪迈,一崩溃就吐槽,吐槽完了就喝酒,带孩子再崩溃,也不亏待自己,这可以成为现代带娃的家长的自我治愈指南。

陆游带娃诗有两百首,最著名的当属《示儿》

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其中有两百首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们,只要一有心得就得写上两句,尤其是写给幼子子聿,常常诗歌的标题就标明了“子聿定制款”。

如《冬夜读书示子聿》系列,与子聿详谈读书学习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如《诵书示子聿》系列,记录了父子二人一起读书的快乐时光;如《示子聿·儒林早岁窃虚名》,讲述了他早年的成名经历,年老后却总在梦中听到子聿琅琅读书声……

陆游临终前还给孩子们写了首诗,也就是著名的《示儿》,主题依然是爱国,尤其是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成了千古名句。

按理说,陆游带娃可谓是尽心尽责,耐心十足,精神可嘉,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他最爱的幼子子聿,最终还是没有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年后的子聿,当了官,职位不高却是个肥差,因贪污了三千贯,被百姓所厌弃。

若陆游知道子聿如此堕落,又会是怎样的痛心?

古人带娃攻略

送娃去劳动 “劳其筋骨”释放精力

古人带娃首先让娃“劳其筋骨”,这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所描写: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袁枚《所见》中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从这些诗句上来看,似乎描写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但有个当官的也曾写过自家孩子劳动的场景,那就是辛弃疾,他在《清平乐·村居》里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看,连分工都这么明确。

如果你以为辛弃疾描述的这幅劳动画面只是“摆拍”就错了,辛弃疾带孩子最注重的就是让他们劳动,并且对此狠下一条心,很有心得。

辛弃疾是当官的,按理说雇些丫鬟小厮来做这些闲杂事务,那是再正常不过,但辛弃疾偏不。他对孩子要求颇为严格,关于劳动这件大事,还专门给孩子们写过一首词,词牌名为《最高楼》。

在这首词里,辛弃疾主要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再奢华的豪宅田亩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唯有知足常乐,靠自己的双手,好好劳动。

送娃上“兴趣班” 玩乐中多方面“培养”

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婴戏图,这些画像描述了古代孩童的童年生活,如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李蒿的《市担婴戏图》、金廷标的《婴戏图》、佚名人士的《小庭婴戏图》等。这些婴戏图里描绘的,就像孩子参加的各种“兴趣班”,其高大上的程度,绝对不亚于现代人。

为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古人会带孩子去看戏,普通的戏剧自然是不值一提,你听说过骷髅么?南宋画家李蒿就曾画过一幅《骷髅幻戏图》,小小的骷髅全身的关节都有悬丝,连脚趾头都能活动,大人看了都要吓得掩面,而小婴儿却好奇得很,想扑上来看个究竟。

看戏不如演戏,古人还带孩子学表演,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就描绘出了古代孩子们演木偶戏的场景。看似简单的木偶戏,却要求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写剧本、设计角色、准备道具等一系列编导工作,整个演出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这相比现代人带娃直接放动画片给娃看,高出了几个段位!

提及古人带娃的体育培养,第一反应就是蹴鞠、角球、垂钓等,值得炫耀的莫过于骑术,在一幅名为《元人戏婴图》的画像里,只见一个蒙古族小孩骑着一头羊,肩上扛着笼中鸟,坚定而又自信地看向后方,寻找他的下一个猎物。

古代孩子在学骑术的同时,还学会了射箭,提升了手脑协调的灵敏度,相比于我们现代孩子骑着一匹小马,绕马场一圈又一圈,家长跟在后面拍拍拍,然后发朋友圈求点赞,古人又赢了。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